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3日 星期五

    与新型养路工“零距离”接触

    媒体记者体验“养路工的一天”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3日   10 版)
    图为本报记者郭丽君(右二)与新型养路工“零距离”接触。本报记者 冯蕾摄

        本报无锡8月22日电(记者郭丽君、冯蕾、杨君)“看着桥梁养护工人系着安全绳在这样的高空对大桥主缆进行监测,非常不易。”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田蕾站在200多米高的江阴大桥桥塔上感慨地说,这次主题为“我做养路工的一天”的媒体体验活动让媒体记者“零距离”地接触了新型养路工,增进了对现代公路养护工作的认识。

        作为交通运输部和本报主办的“寻找最美养路工”公益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媒体体验活动邀请了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30多名记者来到江苏无锡,参与体验养路工的日常工作。在22日的活动中,记者们与一线养路工一起在230省道无锡十八湾段参与高空作业、道路清扫;在342省道虞宜线无锡段,参加路面坑塘修补、灌缝作业;在中国首座跨径超过千米的江阴长江大桥上,体验高科技桥梁养护,感受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

        “过去,在我的印象里,养路工都是‘满脸尘土’‘拿着扫把’。今天看了路面坑塘修补,我才发现现代的养路工群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日报记者吴爱梅坦言,真没想到,修补公路上的一个小坑就需要沥青路面综合养护车、压路机、切缝机等多个机械进行配合作业。这些机械的应用让修补公路坑塘好像在给一件旧衣服打补丁,精细程度很高——不仅把补丁缝上去,还缝得天衣无缝,修旧如新——这一切靠的是技术含量高的养护手段和懂技术的新型养路工。

        在江阴大桥,媒体体验团爬桥塔了解大桥构造、深入大桥路面底部的钢箱梁体验大桥焊缝监测。参与江阴大桥钢索养护工作的养护工熊建文正在对钢索进行维修保养,他把自己形容为大桥的“保健医生”。他笑着说:“这个‘医生’可不好当。一根主缆由一万多根钢丝组成,要保证细如发丝的钢丝正常工作,我们要用现代化的养护技术手段对钢丝进行全方位检测,检测下来要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他做“桥梁保健医生”已经十多年了:“我们的养护工作正与高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欢迎大学生们从事‘养路工’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职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罗京爬上江阴大桥桥塔后已经汗流浃背,他站在相当于六七十层楼高的桥塔上不由得有些害怕。“大桥的养路工在这么高的位置还要进行养护工作,值得我们佩服。”他深有感触地说,“只有体验他们的具体工作,我们才能了解一名普通养路工工作的艰辛和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他们系着安全带在高悬的主缆上监测它的‘健康状况’,在桥面温度70多度时,依然可能需要对大桥路面进行检修。我们应学习这种敬业精神!”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交通报、《中国公路》杂志、新华日报、江苏卫视、江苏广播电台等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记者参与了本次媒体体验活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