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2日 星期四

    撑起生命的晴空

    ——广东珠海边防支队海上救灾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22日   10 版)

        强台风“尤特”8月14日正面登陆广东,177名正在赶工的港珠澳大桥施工人员因撤离不及,全部被困人工岛上,面对惊涛骇浪,广东珠海边防支队20余名官兵用生命撑起了海上救援通道,历时3个半小时,最终安全转移全部被困人员。这只是该支队多年来海上救灾的一幕。

     

    “绿色通道”上演生死时速

     

        “我已经是在等死了,若不是他们来救,我撑不了那么久。”一年前那场暴风雨对年过六旬的青洲岛落水渔民黄桂芳来说终生难忘。珠海边防支队三灶边防派出所接到救助报警,火速赶到涝灾严重的蚝排养殖区。风浪中,摩托艇航速40节,13分钟冲抵事发海域,官兵手桨并用,将落水老妇救起。

     

        2012年9月13日,归航的担杆头岛渔民蒋福顺收网时右手不慎被卷网机绞断手指,驻岛的边防官兵接到警情后即刻用快艇送蒋福顺到市区就医,40海里距离,不到2小时送达,途中伤口处理、协调医院,上岸即转救护车,没有分秒延误,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同年7月7日,大万山岛孕妇蔡珍玲羊水突然破裂,命悬一线之时,“绿色通道”上演生死时速,30海里跨海送医,成功挽救孕妇和腹中孩子的生命。

     

    火海中的“生命栈桥”

     

        茫茫大海,晴朗午后,烈焰在燃烧,澳门籍渔船“珠香1556”号上冒出的滚滚浓烟直冲云霄。今年6月9日,正在巡逻的珠海边防支队马骝洲水检站官兵闻声赶往正处休渔期的湾仔内港水域,起火船只停靠位置恰好位于众多渔船中间,救援船艇无法靠近,一旦火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解缆绳,隔离失火船!”教导员陈国荣当机立断,随即渔船全部被解缆疏散,设置警戒线。几分钟后,珠海渔政、澳门海关及澳门港务局等部门陆续赶到,火海中,两地救援力量搭建起了“生命栈桥”,大火被控制,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2008年7月26日下午4时40分,满载108名乘客的高速客轮“江华2号”在航行至内伶仃岛正南方向1海里处时,机舱突然起火,部分乘客落海遇险。珠海边防支队44201艇、44202艇以及附近各工作站4艘快艇接到指令火速驰援,创造了108名乘客无一伤亡的救援奇迹。

     

        此次事故敲响了粤澳海域火难救援的警钟。珠海边防支队因势利导,与香港水警、澳门水警、渔政等多种海上力量共同建立警务合作机制,这一举措也让失火渔船救援速率产生了质的飞跃。

     

    人民群众的“御风林”

     

        每年夏季,热带风暴轮番过境,暴雨、强风一次次地考验着这个滨海之城。“危难时刻,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始终做人民群众的‘御风林’。”珠海边防支队政委钟振儒感慨地说。

     

        2012年7月24日,强台风“韦森特”过境珠海,强降雨,海面风力13级,巨浪翻滚,树倒屋倾,城市内涝。

     

        “桂山海域,澳门夫妇乘橡皮艇归航途中,在大浪里迷失方向,请求救援。”

     

        “淇澳岛,受强风影响,岛上居民茅屋大面积坍塌,请求救援。”

     

        “拱北口岸,主干道严重内涝,车辆熄火,群众被困,请求支援……”

     

        珠海边防支队多个基层单位纷纷接到求助报警电话,边防官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桂山海域,浪高3.8米,能见度10米。桂山边防工作站2艘快艇破浪而出,GPS定位求救海域,经过38分钟的现场搜索,在翻滚的海浪中成功营救受困人员。(本报记者 杨连成 本报通讯员 陈 刚 周 捷 张云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