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许辉的随笔散文集《又见炊烟》时,淮北平原的风和雨、孩提时光的点点滴滴、妙趣横生的皖北风情,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遥远的天际飘然而至,让我感觉在聆听一位乡野“拾荒者”唱着幸福的歌谣。
许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皖北度过的,后来在这里上山下乡,大学毕业又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他对淮北大地的执著情感伴随他一生的时光,深深渗透到了他文字触及的每一个段落,甚至他的血脉。他一直以“淮北佬许辉”自称,可见他的故乡情结和乡野情趣。
我的童年生活也是在乡下度过的。许辉长我几岁,他所描述的诸多童年生活,我都有所经历,颇为熟悉,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童谣,曾经跟着我飞扬在上学的乡村小路上。他在首篇《粥》里所说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一下子把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生活表述得淋漓尽致。环顾一下如今的都市街区,什么“粥屋”,什么“养生粥吧”,更多的是浪漫和温馨。而那个岁月,所谓的“干”也不过是水稍微少一点的稠稀饭,“稀”就近乎于水了。另外,许辉记述的钓泥鳅时的“下卡子,偷卡子”和挖野菜,都是我儿时异常熟悉的活计。
《剃头》《过年》《晒太阳》《小画书》等文字,让我想起了童年与故乡。关于故乡和童年,每个人都有一首婉转的歌谣永存在内心深处。许辉的文字让人在回忆中寻得宁静,收获美丽。故乡在远方,远逝的炊烟仿佛袅袅在眼前。
读《乡间记趣》这一章节时,我想起了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的《我的小村如此多情》。西格弗里德描写的每个人物都是不一样的,都活得尽兴,就像许辉经历的“吃饭、锻炼、抽烟、还乡、乘车、看录像、卖油、偷球、越墙……”愚蠢也罢,智慧也罢,生活总是充满奇趣,一个个故事都给人无尽的回味。
陈思和在评价许辉时说过,他的作品从田园抒情中写出了真实诗意,贯穿了古典美学传统,“读许辉的小说就仿佛一个人独自慢慢地游荡在贫穷而广阔的淮北平原,一路上,前一个村,后一家店,吃一些风俗点心,喝一盅乡间土烧,慢慢地走入眼前的自然风景,又渐渐地走向远处的洪荒天地……”其实,读许辉的散文随笔更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在淮北平原上走村串户,在雾霭朦胧中随着牛羊群的叫声穿梭在赶集的人群中,在日落黄昏时节推着独轮车,追赶着淮北平原的风。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又见炊烟》从头到尾充盈着一种美丽,无论是在诉说悲苦创痛,还是在吟唱幸福安乐,美无处不在。故土的绚烂,人性的纤柔在炊烟中袅袅升腾,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许辉的笑容温婉舒展,话语不多,好像总是处于沉思中,他的思绪仿佛时常停留在淮北平原某一个田间小道上。每次看到他一副思想者的状态,我就想到了蒙田的话:“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