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7日 星期六

    声 音

    民众选择了七夕节

    张 勃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7日   12 版)

        8月13日,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毋庸讳言,七夕节,这个历史悠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在当前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如果说它一度式微、十年前还处于生存的困境,那么如今复兴重振态势明显,已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如果说传统社会中的七夕节,主要是女子们表达美好愿望,乞巧(智)、乞美、乞夫、乞子的关键时刻,那么如今它正在成为男女双方表达爱情的重要场合。简言之,七夕节目前正经历着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的蜕变。

        面对七夕节的当代蜕变,有些人忧心忡忡并明确加以反对,我则以为大可不必。七夕节的当代蜕变是民众选择的结果,并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第一,民众有权利过自己想要的节日生活,并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随着新时期人性解放和生活自主性的增加,爱情在人生中的重要程度大为增加,中国人要过情人节的诉求理应得到充分尊重。七夕节向中国情人节的蜕变是这种诉求的现实化,是民众文化选择的自然结果。只要不违背法律道德,这种选择无可厚非。

        第二,七夕节的蜕变使中国节日体系中增加了情人节的设置,丰富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内容。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中原本没有情人节,中国情人节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人们一方面借用西方情人节的文化符号,采取西方情人节的活动模式,将玫瑰、蛋糕、巧克力、烛光晚餐纳入自己的节日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明出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与节日活动,如彩虹鹊桥、相亲大会、情歌对唱、抛绣球、放飞许愿灯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节日生活。

        第三,向中国情人节的蜕变有效地帮助七夕节摆脱生存困境,促进了节日的重振复兴。一方面,七夕节的当代蜕变使爱情成为七夕节的主题,凸显了爱情的意义和价值,为当代人坦率地表达爱情、寻求浪漫提供了时机,契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迅速发展壮大了过节的群体。另一方面,由中国情人节引发的广泛讨论使七夕节重回公众视野,不仅勾起许多中老年人对七夕节的早年记忆从而使其首先在记忆中复活,而且使个别地方如甘肃西和、温州石塘、广州珠河等地仍然活跃的传统七夕节俗得到更多关注。

        第四,七夕节向中国情人节的蜕变充分反映了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开放态度。中国情人节的出现无疑深受西方情人节的启示,西方情人节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民众表达爱情的需求,但民众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对本土传统节日的热爱,他们有意识地在传统节日之中寻找可以契合的地方,这种开放纳异又兼顾民族传统的文化态度值得充分珍视和肯定。

        第五,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了七夕节的蜕变过程,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全社会进行文化反思的作用。七夕节的当代蜕变归功于民众、学者、媒体、商家等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但这个过程并非完全一团和气,在应该如何给七夕节重新命名、应不应该承认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等方面均存在争议。这些争议表达着普通中国人关于如何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是公众参与七夕节当代蜕变的过程,也是参与文化讨论进行文化反省和文化批判的过程,同时是公众文化自觉性、文化自信力、文化鉴赏力、文化反思力、生活自主性的培养过程。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中,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的多元价值取向,纳异包容的与坚守民族本位的共同在场。我们也看到,碰撞交锋激发、推动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对多元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着更加深入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无论对于七夕节的未来发展,还是对于所有传统节日的传承,乃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无疑都大有助益。可以说,七夕节的当代蜕变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全社会进行文化反思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已远远超出七夕之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