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1日 星期日

    舞动的菜

    作者:秦 莹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1日 11版)
    村寨跳菜(摄影) 秦 莹

        2005年底我第一次听说“跳菜”时,和绝大多数人的反应一样——满脸的吃惊与困惑:“什么!?菜会跳?”看到过田里种的菜,也吃到过桌上摆的菜,可还真没见过会“跳”的“菜”!到底是什么稀罕之物,还真想探个究竟。于是,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背起行囊来到了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在前后五年20余次与“跳菜”的亲密接触中,终于撩开了“跳菜”的面纱,得以见其庐山真面目。

        其实,“跳菜”形象地说就是“跳着舞上菜”,有“村寨跳菜”和“舞台跳菜”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普遍存于南涧8个乡镇的村寨,形成了以南涧为中心向四周县市辐射的格局;后者是20世纪90年代初将“跳菜”艺术化之后,在各类比赛和宾馆酒店的舞台上表演的“跳菜”。村寨跳菜是舞台跳菜之根,究竟有多长的历史已无从确切追溯,但从历史文献的片段看,颇似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出土的铜扣饰“盘舞”,依此算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跳菜”之所以能够被保存下来,得益于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崇山峻岭夹裹南涧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周的大山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屏障,为“跳菜”这个“活化石”撑起了最好的保护伞,才让我们今天能够欣赏“跳菜”这朵奇葩。

        村寨跳菜的习俗与彝族的婚丧嫁娶、盖新房、贺寿等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发展到今天,连小孩满月或金榜题名也都要“跳菜”,可以说“跳菜”成了当地人重大生活事件的见证,也是彝家待客的最高礼仪。宴请宾客时,先敬四方神灵,然后引菜人“吾切拔”边舞着毛巾,边做着进退逗引的各种姿势,与手托八碗实实在在菜肴的抬菜人“吾下拔”一起,合着大铜、唢呐的音乐节拍,跳着“手托金鼎、喜鹊蹲窝、苍蝇搓脚、双羊顶架、仙猴攒食、五谷丰登”等舞步,把大厨精心烹制的菜肴,跳着、舞着,以惊险而又平稳的杂技方式从厨房上到餐桌,摆出“双梅花”、“双柿花”、“单周莲”等花形,这种既能满足人饮食之需又令人赏心悦目的“跳菜”,饱含着彝家人礼赞生活的深情厚谊。

        舞台跳菜得益于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的举办。因为各县都要出节目,所以南涧以“跳菜”为题材创作了一个舞蹈节目,“光头、托盘、羊披、大耳环”的造型给人视觉极大的冲击力,“噻、噻、噻,哪里唛好玩哪里去,哪里好在在哪里,阿苏则呢甩喏”的嘹亮歌声唱出了彝家人热爱生活的心声,“邦、邦、邦”踏地有声的铿锵舞步抒发了山地民族的豪情。舞台跳菜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令每一个细胞都激情昂扬,让人心潮澎湃!

        “跳菜”从村寨到舞台短短20余年,在经历凤凰涅槃般的磨砺之后于2008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现如今,每逢“跳菜”场景,长枪短炮般的相机比盛菜的碗还要多,我这只小碗只能从一个高度,将丰盛的大菜收点进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