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1日 星期日

    中国高校出版社书榜

    把握和感知中国经济

    ——评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作者:邸晓燕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11日 05版)
    《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一书,从纵横两个方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了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全书主要探讨了中国在近代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此后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为复兴民族大业所作的努力、所遭遇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可能。

        本书对很多人关心的中国经济问题,都作了完整的叙述,澄清了很多模糊边界,并作出了见解深刻的解答。例如,为什么19世纪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而现代则落后于欧美?林毅夫对于这个著名的“李约瑟之谜”,给出了视角新颖的解答。他认为,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复兴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他在书中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奇技淫巧’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在对很多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他也给出了现有的几种解释及争论,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问题非常有帮助。例如,对1959年到1961年的农业大灾害,目前有三种解释: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民公社规模太大而导致激励作用下降。而林毅夫在分析了三种解释的逻辑合理性之后,用经验检验的方式,对比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53年到1958年,从个体变为集体,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从1978年到1984年,从集体又恢复到个体,农业生产率依然提高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与农业危机相联系”,林毅夫提出了新的解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接触西方经济学知识,很多人信奉“最小政府”,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然而,这需要有个前提,即市场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书中提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小政府’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政府有能力、有必要发挥适当的作用:收集和提供信息、协调、对企业进行外部补偿。

        本书虽然是对中国经济的解读,但内容不仅仅限于星星点点的经济问题,而是全方位、逻辑连贯地解读中国发展问题。对合作化运动、城乡户籍隔绝制度、地区粮食自给自足等问题,作者都细致准确地概括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制度的起因与演变历程。

        与教科书不同的是,本书每一章都深入浅出地告诉你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环境背景。比如,在现如今人们眼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合理的,束缚了生产力。与之相应的物资短缺、凭票供应等现象,在今天看来,是非理性的,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林毅夫给读者讲清了背后的逻辑:1952年以后,我国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是国际、国内形势所需。在资源有限、资金短缺的农业国基础上发展重工业,宏观上价格调控、行政上计划配置资源、微观上限制企业自主权,这样“三位一体”的经济体系是那时最优的制度安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