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文·实践手记①

    干群同甘苦 就能创奇迹

    作者:河南省林州市委书记 郑中华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7日 01版)

        开栏的话

     

        本报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文”活动已经开始。从今天起,我们在新闻版开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文·实践手记”栏目,与在理论版开设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文·理论思考”栏目一同刊登优秀应征作品,这些文章也将在光明网同步刊登。欢迎广大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以及各方面读者踊跃投稿,和我们一起办好征文活动。

     

        半个世纪过去了,岁月的风雨冲刷掉了石灰,却掩不住朴素的道理。每每走在红旗渠畔,都不免思索万千,仿佛看到修渠大军又在山崖上抡锤执钎、挥汗如雨,钎锤铿锵有力的敲击声与群众乐观豪迈的劳动号子交织成高亢的交响乐。

     

        “干部能够流汗水,群众就能流血水;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修建红旗渠时,用石灰水在太行红岩上写下这句口号。

     

        林县自古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据《林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里,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人相食5次。水,是林县人民的“命根子”,为了让群众有水吃,林县党组织领导人民修渠引水。

     

        当年,县委书记杨贵一班人,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毅然决定修建红旗渠,从山西平顺引漳河水入林县。急群众所急、干群众所盼的工程,激发了群众的热情和干劲。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风餐露宿,鏖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土石修成一条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从广州到哈尔滨。从1960年2月开始到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等各种配套工程,10年时间,先后有30多万群众奋战太行,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周恩来同志曾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从工程开工那一刻起,党员干部始终发挥带头作用。干部吃六两,给群众定八两。干部打洞能推进1米,就给群众定8分米指标。修渠大军中,杨贵和县长李贵走在最前列,他们与群众同住山洞,同睡石板床,同喝野菜汤。副县长、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长马有金,在工地与群众并肩苦干九年,哪里有危险去哪里,哪里有困难去哪里,跟小伙子一样抡锤打钎,跟群众一样满身泥浆,直至患上严重风湿才被抬下工地。共产党员任羊成承担了最为危险的“凌空除险”任务,腰系绳索,每天飞荡在悬崖峭壁上,被评为特等劳模。穆青同志当年到工地采访,看到任羊成的上衣已和腰间的血肉粘在一起后,潸然泪下。他笔下的《十个共产党员》记录了这位除险英雄。

     

        做出样子,就有感召力、凝聚力。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与群众同心协力,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这就是红旗渠的启示。红旗渠不仅是一项令世人惊叹的水利工程,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群众工作的鲜活教材。

     

        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我们将把红旗渠精神存之于心、见之于行,以当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情壮志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踏实作风,续写“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篇章。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产业提升、城乡统筹、生态和谐、民生幸福、精神传承”为主要内容的“美太行”就是要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富足、更加舒心、更加幸福。(投稿信箱:gmjysj@126.com)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