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谈话·关于大学新生心理调适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陶勑恒:

    别让梦想“踏空”在18岁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7日 14版)
    网络图片

        高中苦读三年的学子进入大学,将面对两方面重大变化,一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个过程中,会有哪些方面的心理挑战,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在大学生成长小组中,一些同学告诉我,他们很怀念高中的时光,这多少有点令我诧异。细谈下来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怀念高中的苦读苦练,而是觉得那时有共同的目标:考上大学。这一目标又带给同学们共同的压力和限制,同学们又会一起想办法应对,包括共同的“偷懒”或耍点“小伎俩”应付老师和家长,大家能有同在一条船上的感觉。“而现在,我们不知道要干什么,目标没了;也感觉不到身边有共同目标的团队了,虽然我们对那个目标又向往又讨厌……”这是一个含义很深的发问,与其是问我,还不如说是同学们的自我拷问:进了大学到底要做什么、怎样做,前面的路是什么、怎样走?

     

        大学新生的心理挑战,是一个很常规的话题,又是一个很新很现实的话题。社会发展与变迁,现在的大学新生要面对的成长课题和挑战有了很多不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学再也不像以前,从这里出去能够顺利地进入社会象牙塔的福地了,所以以前人们直接就将大学说成是象牙塔。我们的社会已发展成职业社会,人生的价值要在优胜劣汰的职场中实现。现在的大学是年轻人准备进入职场成为一位职业人的最后一站。那么,岂止是高中三年,经历了12年苦读的大学生们,为自己的生涯发展做了些什么准备,在大学几年里还有些什么功课要做呢?这对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生命课题。

     

        过去,我们希望同学们能意识到大学和中学在学习上的一个重要不同是自学加研究精神的重要性,而现在还不止这些。一个事实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总体上还没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育不注重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不去说,许多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也还停留在“上了大学万事大吉”的水平上,一切以能考入大学为目标,“上大学等于好前途”这一点基本没变。中小学一共12年,一个小孩子6周岁进入学校,到18岁高中毕业,这不仅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生涯发展从准备到探索的关键期,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从6岁甚至更早开始一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少同学人生目标到18岁就终止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成为一个大困惑。现在我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觉:大学新生大多是莫名其妙的进入一个专业的,基本上没有经过自己从自身生涯规划的视角进行选择。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加强自学和研究上了。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几年,需要认真思考自身的生涯发展,了解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资源优势,以便为自己规划学习的架构和策略。这对同学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中小学12年“苦读”积累了对高压学习的负面情绪。到大学发现没人盯着你学习,容易一下子放松下来,不少同学会将12年在学习上的压抑一股脑儿在大学的几年里疏泄掉。而恰恰是,根据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几乎是进入大学后,同学们真正到了要规划自己的学习的时候了。一些同学为了尽快熟悉职场、积累职场经验和资源,几乎放弃大学学习,将主要精力投入“职场锻炼”,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无论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上大学而不是直接进入职场,最好能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立足自己的生涯发展诉求,规划一下自己的学习。

     

        说到生活环境的改变,现象上看是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舍友相处、同学相处、师生相处的人际关系建立的挑战,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权利的挑战,家长终于不在身边的自由又无所依托的挑战,以及本来在中小学就需要面对和完成的一些发展任务被“主要任务是学习”耽误下来,要在大学一下子补课:个人兴趣、放松自由、异性相处与恋爱……从人生发展的视角,以及结合目前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学现状来看,同学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长大自己,成为一个独立建构自己人生的价值、真正能为自己生命发展负责的人。同学们一路走来,本该在青春期就开始的“离家独立”的发展任务,在长期的“代替和包办教育”的氛围之中,形成“发展欠债”。进入大学后,空间上和家庭的分离、周边物质和人际环境丰富多元后面潜藏的生活价值观的多元性,一下子要由自己来应对。无论有意无意,从现象上看同学们的许多困扰,都和自我形象、自我价值、自我塑造、自我管理潜在地紧紧连在一起,他们正在进行成为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自我管理和操控的统和的自己的生存实践。

     

        有人认为,当下部分学生想法太功利,一些心理问题的造成与此有关。这些心理挑战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当我们看到不少同学不像以前“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考虑问题非常“现实和眼前”时,会给他们贴上“浮躁”和“功利”的标签。其实如果要贴这样的标签,首先应该贴在中小学和大学教育本身,而不是贴在同学们身上。18~22岁,正是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阶段,他们还有梦想、他们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同学们从小一路走来,我们在这些方面给了他们什么,他们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学习、锻炼和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儿童、青少年教育没有给他们形成真正为自己生命发展负责的态度和能力的机会。从“长大”这一成长课题来说,现在的学生总体上的确欠缺很多,但是责任不在同学们本身。

     

        心理工作者面对个体工作的时候,会从他的需求、生活价值观、社会能力、面对的生存挑战以及他的成长过程等多层面去探讨。很早的时候我接待过一位大四学生,此前她一直是班长和学生会干部,还是校排球队队员,大四后她觉得要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想辞掉一些职务,陷入困扰,不断给远在东北的父母打电话商量,但是总觉得父母的意见不合适。她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有人能告诉我怎么办,现在我忽然发现没有人能告诉我怎么办了,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这话讲的太经典了。我和她后来的探讨还是聚焦到“长大”的课题,她到了不“长大”不行的时候了。

     

        如果说到中小学教育,要“加强和弱化”的方面举不胜举,我想说的是:总体上中小学教育要摆脱“功利化”是关键,因应社会发展对个体的需求,真正从儿童青少年整全、和谐发展出发,全面照顾到儿童青少年所处阶段的发展任务,立足生涯发展,不要在“主要任务是学习”的幌子下,忽视或漠视他们“自己应对”的各项发展任务,没有支持和陪伴。

     

        其实家庭教育也很重要,“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跑线”的观念,让多少父母领着孩子疲于奔命、焦虑地赶着场子,而冲刺的终点就是大学的校门。许多父母可能没有想到,即使在你的推动下,孩子终于打开了大学那扇门,却可能发现并不是一条星光大道,而是一片茫然。

     

        另外,我们的高等教育也要负起责任来,不能停留在“安乐椅”上办专业的水平上,对大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需要到位,不仅仅是帮他们毕业时能签到就业合同的问题。

     

        学生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接受帮助?他可以有哪些方式帮助自己?

     

        生活中挑战处处都在,面对和逃避都是一种应对方式,不如意和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碰到时是个体成长的一个机遇,有时会被“卡”住,出现各样的困扰,身体的、心理的、行为的。这时人们总是首先用自己惯常应对困扰的方式自助,还会在自己的亲友等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求帮助,很多人都这样走出来了,有的还得到很有意义的锻炼和成长。

     

        心理辅导是提供专业心理帮助的工作,有着严格的专业和伦理规则,如果被“卡”住也就是有困扰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在感到自己想法、情绪或行为的痛苦难以容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走不出来,甚至身体也不舒服时,以及觉得自己的痛苦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进行或效率,生活、交往都不能像自己平常那样自如,就是所谓生活和社会功能有所下降时,最好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听听他们的建议。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帮助时,善于利用专业和有效资源主动寻求帮助是一个自信、坚强和爱护自己的人的优秀品质之一,心情或状态不好时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正体现了这样的品质,而不是什么“有毛病”、“不正常”,希望大学生不要受社会偏差观念影响,歧视接受心理辅导的人,这样等于就是歧视自己。我们的身体常常会有些不舒服,需要认真对待,心理也一样,这很正常。

     

        大学里,学生自助不是可以不可以的问题,而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问题。这又要说到上面“长大”的话题了,建立自己的有效社会支持系统,在自己有困扰的时候能从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接纳和支持,陪伴和帮助,自己能有一个安全的人际系统可以最“不设防”的表达、疏泄,不仅有困扰时能提供帮助的价值,还具有预防困扰发生的价值。另外,大学生“自助团体”,如许多高校都建立的大学生“心协”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还有建立诸如QQ群、微信群等,经常性地举行一些“心理沙龙”、符合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特点的专题活动、一些面对具体的共同挑战的同学在一起搞应对活动之类,都可以考虑。

     

        其实,产生心理困扰极为正常,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自己处理和解决的,大学心理健康工作者有心地协助同学们开展“自助”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上述讨论都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的,事实上,每个人都不会拿自己的生命价值开玩笑,包括我们的儿童青少年,无论我们怎样,他们都在探寻,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偏差,但是我们会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正在生机勃勃的成长。(本报记者 李玉兰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