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5日 星期一

    “垃圾短信”顽疾如何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5日 10版)
    CFP

        “我现在外地出差,这是我的新号,请将房租打到这张卡上。”这是租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农光里小区的小易前两天收到的一条短信,在一堆卡号后面,落款是“房东”。小易向记者抱怨道:“隔三岔五就会收到这种垃圾短信,太恼人了,真希望有关部门好好管管。”

     

        工信部多次发文,开展垃圾短信整治工作,运营商也曾签署治理协议。但垃圾短信却屡禁不止,似乎成了手机用户难以摆脱的“顽疾”。“人人喊打”的垃圾短信为何屡禁不止?这一难题该如何破解?

     

    垃圾短信花样翻新

     

        说起垃圾短信,几乎每个受访的手机用户都深恶痛绝。在北京某国企上班的彭小姐告诉记者:“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垃圾短信,而且名目繁多,促销的、卖房卖车的、骗钱的,甚至还有含色情信息的。多的时候一天能有六七条。”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1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垃圾短信、骚扰电话拦截报告》,用数据验证了广大手机用户的遭遇。报告显示,2012年,360手机卫士累计为2.2亿用户拦截垃圾短信712亿条,日均拦截近2亿条。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去年我国手机用户数量不到12亿,这意味着每天都有六分之一左右的手机用户受到了垃圾短信的困扰。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的垃圾短信内容主要以商业广告为主,与最初的内容以色情、诈骗等违法信息为主差别较大,如何鉴定垃圾短信难度加大。

     

        同时,垃圾短信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在用户举报的垃圾短信中,有59%的短信采用点对点的发送方式,比例首次超过了通过端口特服号发送的数量,另有41%的垃圾短信通过联网电脑利用短信端口进行发送,这表明短信发送方更为隐蔽。

     

        此外,垃圾短信的发送也越来越有技术含量,令人防不胜防。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现,“短信僵尸”等新型恶意软件可将用户的手机变为“肉鸡”,操纵其发送大量垃圾短信。而另一类恶意软件,则利用安卓系统或流行软件的漏洞,伪装成任意号码,将有害信息伪装成“短信”形式蒙蔽用户。这种全新的垃圾短信发送方式更难发现,危害更为严重。

     

    完整利益链条难斩断

     

        “如果想网购或团购就必须注册,而注册基本都要填写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经常在网上购物的李小姐非常苦恼,“我特意申请了一个新的手机号用来注册网站,从未对外公开过,但每天也会收到产品促销、倒卖发票等垃圾短信。我的个人信息肯定被泄露了。”

     

        现如今,消费者在商场办会员卡、租房买房、网站注册时填写给商户的个人信息经常被泄露,能够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恶意软件也让移动互联网成为泄露个人信息的重要源头。

     

        个人信息一经泄露,便非常容易被非法利用。记者在百度搜索输入“短信群发”,排在搜索结果前几位的就是几个提供短信群发服务的公司信息。据一家短信群发公司的网页介绍,群发短信的收费依据短信数量多少而不同,1万条起步,条数越多,单条价格越低,且保证到达率在95%以上。

     

        那么短信群发公司的个人用户信息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记者在搜索网站输入“客户数据”“业主数据”等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有不少是出售个人信息的公司网页。而这些公司纷纷声称,所获得的数据从正规的物业、商场、运营商等处获得,“保证准确”。

     

        从有需求的内容提供商,到提供群发短信服务的大小服务商,再到各类用户号码的信息提供者……垃圾短信群发行业似乎形成了一条难以斩断的完整产业链,而手机用户成了无法选择的“被消费者”。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分析说,对于垃圾短信,我国尚未设计好法律责任体系,消费者维权的法律依据不足,特别是消费者举证难,标的金额不大。高收益和极低的犯罪成本,使得垃圾短信难以根除。而海量的垃圾短信也使得行政监管部门应接不暇,治理难度大。

     

    齐抓共管才能治顽疾

     

        工信部日前发布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和《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并将于9月1日起施行。垃圾短信能否得到有效治理,落实措施是关键。

     

        打击垃圾短信,社会各方不可谓不努力,但治理效果却并未达到公众预期——垃圾短信数量不见减少,而发送方式却不断变换出新花样。曾剑秋认为,打击垃圾短信的各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工信部开展的整治垃圾短信专项行动就查处关闭了一大批发送端点,但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为了保护用户合法权益,维护网络安全,工信部发布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和《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曾剑秋表示,这两部法规的实施,将为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推动垃圾短信治理。但文件出台后的执行是关键,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实施细则,督促法规实施落到实处。

     

        至于如何治理垃圾短信这一顽疾,曾剑秋表示,这一问题涉及到很多利益主体,齐抓共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监管部门应界定垃圾短信的定义,明确对于垃圾短信的投诉和惩罚机制;运营商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对垃圾短信进行甄别拦截,并将发送方信息提供给监管部门;用户则应增强维权意识,及时投诉;工商、公安等其他部门也要予以积极配合,形成治理垃圾短信的良好氛围。(本报记者 杨 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