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04日 星期日

    哈尼梯田天外天

    二 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04日   11 版)
    不见笔墨的风景(摄影) 二 台

        “不要在一个地方拍一百幅图片,要在一百个地方各拍一幅图片。”这是我对摄影专题图片的认识与实践,今年单位招考应届毕业大学生,曾以此为笔试题之一,让参考者结合个人的摄影经历谈看法。为何有此理念,还得从云南元阳拍摄哈尼梯田的感受说起。

        早些年的一个初春二月,我与老领导王茂修父子和同事任维东,一同驱车来到滇南元阳。哈尼族在大山中耕作梯田,犹如山神的脸谱,优美而庄严,被称为“雕塑群山的子民”。面对雾来雾去的梯田,大伙一阵狂拍。不到一个上午,每人就按了二三十个胶卷。再看景点四周,废弃的胶卷纸盒遍地都是,难怪有人说拍梯田的胶卷可以用火车拉了。也真是,懒人到此可以不用选景,只要站到胶卷纸盒多的地方,架起三脚架就是照相的好角度。但如果镜头仅对焦梯田,尽管画面光鲜照人,拍得再多也只为一幅,并且从构图、光影看,几乎千篇一律,让人视觉审美疲劳,垃圾废片就如此生产出来。

        我的好友王清华教授,当年刚参加工作就告别新婚妻子,受命去的地方便是红河州的哈尼族村寨。他供职的单位要求每个年轻人要“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学习一门民族语言,蹲守一个田野基地”。从此,他以考察研究哈尼族文化为学术己任,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天和地离得很远,雨丝把他们紧相连;山和山隔着江河,云海把他们连成一片;你和我离得很远,一想你就坐在面前。”这是他从哈尼族山寨带回的一首民歌,一听就记住了。他太多的田野考察还告知,蘑菇房多建在向阳的半山腰,利于劳作和调剂水源,形状就像田地里长出的大蘑菇,这是农耕文化良性生态的标志。哈尼族由着梯田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化群落,水利系统、建筑风格、祭祀民俗纷呈。梯田看似自然景观,实为人的劳动壮举。当我亲眼望见诞生民歌的地方,按动快门时有如神音相伴,《不见笔墨的风景》就此入镜,然后进村入户,一组哈尼族生产生活的图片得以顺利完成。

        “风景成为我要描述的故事的一部分时才拍风景。但我不会拍没有农民的田野。”这是美国摄影家柯耐尔·卡帕的经验之谈。的确,专题本身的重要性与环境、时代的关系和功能,这都是摄影师拍摄前得重视的要素,或许也是必须长期修炼的基本功。对于一个专题摄影来讲,图像是为现时而存在,思想的话语藏于具体光影构图中,通过一幅幅定格画面实现摄影记录和见证的本质。百姓平实的生活最值得关注,也最难拍摄,没有事件作背景,没有问题作考量,凭的是摄影师眼光的发现,凭的是摄影师艺术的表现,平淡中见真功夫,一景一物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作为摄影师是该多走多看开阔视界,尤其是在每次按下快门时,一定要把握好出手和收手的节点。实战告诉我们,对被拍摄对象采用点射还是狂射,狙击手的例子值得效仿。有了长期的积累,再用思想之线串联零片,根据题材内容,可组成“烧豆腐”、“羊肉串”或“珍珠链”,最重要的是图片之间要相连互补,为一个整体,充分展现表达的主题。在我拍摄的云南边地系列专题中,目前涉及哈尼族内容的有:《新年嘎汤帕》《上会边寨印象》《飘山的茶事》和《边地山女》等。在自然风景的图片里面,我仿佛与其中的人在同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