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要发挥土地的潜力。在加强宏观管控的同时,建立健全有效机制,做到耕地不减少甚至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不缺地。
从各地实践来看,特别是经国务院批准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地区,成效是显著的。实地考察证明,通过“增减挂钩”可以达到“一不减、二增加”,即地力不减,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为确保“红线”,建议还可对基本农田采取“补大于占”的做法。
如何破解工业化和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这“四缺”的难题?
看看安徽的情况很有说服力:到今年上半年,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共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200个,投放贷款356亿元,覆盖15个市69个县(区),实现土地复垦43万亩,新增耕地42万亩,置换建设用地41万亩,建设农民安置房2226万平方米,安置农民63万人,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党政欢迎、农民满意、风险可控的效果。
目前,地方政府的基本做法是:通过土地出让金支持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积极效果。在现行体制下“土地财政”的存在有客观必然性,依托规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必然选择。
我们也发现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业用地的浪费现象。现在全国平均的政府供地价格,最贵的商贸用地,约为5800元一平方米,住宅用地约为4800元一平方米,而工业用地价格最低,仅700元左右。如此价格,企业拿地后既可以保值又可以升值,这是造成工业用地浪费的原因之一。
推进城镇化,还应尽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