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参通讯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刘国安,是一位文学艺术的爱好者和探索者,他将诗和艺术相联系,写军、颂党、赞国,传播和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走出自己独特的“诗”路。
刘国安的作品给人全新之感。刘国安写诗,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番人生的提炼和概括;刘国安出版诗集,但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诗集是一种艺术的呈现,或书法、或国画、或油画、或剪纸、或篆刻。如今,刘国安出版的《诗忆六十年》《党在我心中》《军旗飘飘》等作品,被广泛展览,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被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收藏。
刘国安出生在华北太行山脉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曾任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村公安员、大队书记等职务。刘国安从小喜爱文学,酷爱写作,对名人名句和唐诗宋词熟记于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七律·登庐山》等是他最喜欢的诗词。1978年,刘国安应征入伍,长期在部队后勤战线工作,经历了从战士到学员,从干部到大校军官的成长过程。
诗伴刘国安成长。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者,他讲话发言有韵味,开会座谈吟诗句,下发材料用诗文。有一次部队请肖文八教授授课,刘国安就用“八”字诗小结:“八月八日肖文八,八点授课给大家,八个问题讲得清,八方学员拇指夸。”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刘国安用诗的形式提醒员工资金安全要“六想”:“现金管理想一想,安全两防切莫忘;上班开门想一想,检查是否有异常;提取现金想一想,单人独往防被抢;收款过多想一想,留够周转存银行;节日放假想一想,库存现金要适量;下班锁门想一想,报警系统要接上。”
诗让刘国安着魔。他的业余时间都沉浸在文化和文字的海洋里,出差路上想诗,闲暇时赋诗;以办公室为家,饿了吃方便面,困了喝醋,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从未休过完整的节假日。
在文学艺术的探索道路上,刘国安强调形式本身的重要性,他把自己的探索定位于寻求一种“诗的形式”。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一件缺乏适当形式的艺术作品绝不是适当的,即真正的艺术作品”的论述,让他深受启发。他说:“擅于通过对耳熟能详的主题加以创造赋形,以更新观者内心审美感受,是艺术家的天职与特长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国安将真正富有感染力的时代主题纳入其创作视野,并试图通过独特的艺术技巧加以赋形。以《党在我心中》为例,该作品为刘国安古体诗文集,其收入诗歌91首,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11年作品出版,每年一首七字古体诗,编年排列。在这里,刘国安以爱党颂党的深厚感情为动力,将大家耳熟能详的党史主题,以书法、绘画、印章以及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加以呈现,试图做到政治性与观赏性的水乳交融。敏感于艺术形式的读者,透过《党在我心中》可以轻松地形成一种直观感受,那就是刘国安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为基点,将104位将军书法家及数位当代绘画家、青年篆刻家和京剧表演艺术家团结在爱党颂党的主题之下。
可以说,刘国安的作品是这样一种诗歌——它有如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读其诗,读者脑海中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一组组连续不断流动的图像。在这组“拉片”般的图像依次流动中,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显,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品的创意者与实践者,刘国安的探索与努力还在继续——
已出版的2013年《百善孝为先挂历》,把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诗歌与艺术、书法与剪纸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的二十四孝与新二十四孝进行对照,弘扬孝道文化,创新挂历形式,丰富挂历内容,群众喜闻乐见。
《诗赞民族大团结》即将面世,刘国安为每一个民族写一首诗,并请少数民族书法家用各少数民族文字写成书法作品,以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团结。同时,创作的《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暨56个民族历史区域挂图(草稿)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阅,该图将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版图用诗歌的形式,连在一起呈现在一张示图上,让观众直观了解我们的历史、地理、民族特点和知识。
《诗赞河北》《诗赞山东》《诗赞河南》进入初期创作,将以行政地域分布为单元,以当地的特点特征为内容,每县市一首诗的形式呈现,同时,请当地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和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