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9日 星期一

    斯人已去余音绕梁

    ——追忆配音艺术家李易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9日   09 版)
    李易,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本科毕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音作品:《环游地球八十天》《克莱默夫妇》《刺杀肯尼迪》《约翰·克利斯朵夫》《肖申克的救赎》等影视剧,央视《海绵宝宝》等动画片,电视专题片《改革开放二十年》《圆明园》《再说长江》,以及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冰冻星球》《地球脉动》等。

        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语言艺术家李易,因急性白血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7月23日凌晨1时40分在北京人民医院去世,享年50岁。

     

        李易的遗体告别仪式于27日8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早在17世纪,一位至尊的活佛曾经这样写道:鹤啊,请你借给我翅膀,我不会远走高飞,只是去一趟理塘就重回故乡。”在纪录片《美丽中国》里,李易用他浑厚稳健的声音,为人们描述着一幅圣洁的景象。然而,这一次,他并没有像台词里说的那样:“去一趟理塘就重回故乡。”这一次,他插上了翅膀,悄然离去。

     

        2011年1月1日8:00,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不仅首播片子《美丽中国》是由李易配音的,开播宣传片中那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1年1月1日隆重开播”,至今让不少观众铭记于心——央视纪录频道传出的第一个声音来自李易。

     

        李易的名字虽不为大众熟知,但他浑厚稳健、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却让人们耳熟能详。李易曾为大量电视剧、译制片、专题片、广告片配音,打开电视、广播,他的声音“不绝于耳”。

     

    完美主义者

     

        “追求完美”是李易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

     

        李易常告诉学生,播音业务没有诀窍,全靠苦练功夫。若非要诀窍,每天认认真真读一万字。作为李易的学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苏扬回忆:“李易是北京人,虽然北京话与普通话相似,但克服北京话中的方言对他来说是一大困难。李易的播音业务能达到如此境界,天分的因素不大,全在后天苦练。他的认真和投入近乎于‘傻’。”

     

        在配音界与李易齐名的另一位“好声音”齐克建如此评价:“李易做到今天这个份儿上,没有刻苦努力,没有对事业的追求、执着与兢兢业业是不可能达到的。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那么认真、那么精心,每一个片子都努力做好,追求完美,一贯坚持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在不易。”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在参加李易的追悼会后感叹:“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个特别乐观、开朗的人,一见面儿就开玩笑。我和李易是同龄人,也都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过,在从业20多年的日子里,李易以近乎苛刻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

     

        李易的师姐,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回忆道:“当时我刚毕业留校当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里,我作为译制片导演,和李易合作了30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在配音中,对于一字一句,他总是反复琢磨,不停思考。声音条件好的人很多,但像他这样对配音事业倾注全部感情,并如此敬业的人,实在是少。”

     

        九方名座(北京)影视投资公司录音总监高宝喜是一位和李易有着密切合作的录音师,在他印象里,李易的这一句“做这份工作,一定要对得起自己”让他受益匪浅。2011年1月,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在即,李易要为频道录制一句标志性的话——“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李易在录音的时候,加入了自己对纪录频道的定位和理解,一定要把情绪与声音把握到最好的程度,才肯停下。反反复复,也不记得录了多少遍。”有时,录音师觉得声音在质感上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了,可他还会坚持再来一遍。

     

        在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心中,好兄弟李易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像他这样一个有才华、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又随和善良的好人,太稀缺了。

     

    再苦再累也坚持

     

        刘文李易是大学同学,82年认识,真正的合作则是从近10年开始的。由刘文执导的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澳门十年》《香港十年》《春晚》《发现肯尼亚》等无一例外都由李易配音。为什么选择李易,刘文认为他的声音里透露着对纪录片深刻的理解,自然而又真诚,同时传递出一种独特的魅力。除了他近乎完美的声音,他难能可贵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都让人感动。

     

        “2012年大年三十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我们将最后的素材整合完成,每一个片段定稿后将稿子第一时间交给李易,他总能第一时间配完,活儿总是又快又好。”刘文的回忆中,满是对好友的怀念与对这位挚友敬业精神的崇敬。

     

        听闻李易去世的消息后,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中心主任、《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发微博悼念了李易:“三天前,听老刘说,李易罹患白血病正在抢救,我几乎无法相信。今天凌晨,李易永别,朋友圈里一片哀鸣。李易,最勤奋的解说员,国内广告、纪录片配音界的泰山北斗。不过,这个岁数,所谓成功、光鲜都是浮云,用老刘的话说,人生短暂,千万千万不要听到‘积劳成疾’这四个字,太不值。痛悼!”

     

        陈晓卿认识李易31年,他们是大学同学。陈晓卿回忆:“我和他老躲在学校的墙角抽烟。记得那是第一次到李易家,他给了我一支烟抽。他爸爸突然出现在家里,我赶紧把烟藏在身后,结果没想到他爸爸说‘没事没事,抽吧’。他爸爸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妈妈是校医院医生,对我们非常照顾。当时感觉他父母特别溺爱他,这孩子难成大器。没想到,时至今日,李易用他的努力成就了如此一番事业。李易身上的优点,一直影响着我。”

     

        在陈晓卿记忆中,李易有些沉默寡言,但特别讲义气。只要朋友求他做事,他从不拒绝,但他从不求别人,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撑着,再苦再累也要撑下去。李易住院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没有告诉任何朋友,就连他10岁的儿子,也是最后一刻才得知。李易知道,他生病了,肯定不停地有朋友要来看他,他不愿意麻烦朋友。他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自己扛着一切困难的人。

     

        李易曾对朋友说,自己这样顶多活到60岁。据配音演员丁文山介绍,李易小毛病不断,血压高,前段时间因为过度疲劳,甚至出现尿血,“他说自己的身体就是靠硬撑的”。

     

        有人推测,李易的病或许与他长期的工作环境有关。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内录音,比常人的用气量和呼吸量大,而且有些录音棚还是刚装修好就使用的,很难做到通风。

     

    天堂有了好声音

     

        就这样,李易走了,但他的离去并非悄无声息,他留下了让观众们难以忘却的声音,还有没完成的纪录片配音工作。

     

        高宝喜是最后一个跟李易通话的录音师,之后公司所有的人跟李易永远失去了联系。高宝喜回忆,在最后一个电话里,他们只聊了两件事情,都是与工作有关。之前有客户请李易配新片子,但李易说他身体不允许,不能再接新片了。但那会儿高宝喜完全没有察觉到李易已经生病。其次,就是关于纪录片《发现肯尼亚》的修改。李易说,等我回来,好好商量,要把这个片子改好。其实,谁也不知道,那是李易住院的前一天。

     

        刘文介绍,纪录频道即将于8月开播的《发现肯尼亚》是李易住院前十几天配音完成的。当时有三四处需要修改的地方,本想等李易病好了出院之后再做修改,没想到这部片子竟成了李易的“绝唱”。

     

        谈起李易,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李修平难以抹去心中的悲痛:“我听说后特别震惊、难过,中国确实失去了一个好声音,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同学。当打开电视台所有的频道,听到如此好听的声音时,我都会很自豪地跟大家说,所有好听的声音都来自我的同学李易。”

     

        纪录频道成立后,有80%甚至90%的声音来自李易的团队,他自己的声音就有300多小时。李易原本打算参加“纪录片联盟”的成立大会,也打算成立一个“配音联盟”。他对工作总是充满激情与想象,希望看到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也希望中国配音界能有与国外的交流和合作。

     

        27日,李易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自发赶来吊唁的人已经排成了长龙,他们中间有李易的同事、朋友,还有深深爱着他的普通观众。

     

        李易离去,一个完美的声音就此消散了。他的声音随着作品留在了人间,他的声音随风飘进了天堂。

     

        从此,天堂有了好声音。(本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