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不亚于读一部惊心动魄的长篇小说,悬念迭起,令人心生期待;峰回路转,让人喜出望外。又好像在看一部大片,全景、中景、特写转换自如,逼真的细部与精辟透彻的宏观分析水乳相融,大至整体战略,小至士兵遭遇全都跃然纸上。取材全面,立论客观,记录真实,被认为是一部“最好的朝鲜战争综述,既中立又敏锐”。
这部1986年初版,2003年修订的纪实作品,可谓一本诚实之作。作者贝文·亚历山大如实揭露了美国政府战争决策过程中的内幕,把政治家、军人、民意三者之间博弈的全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对既是军事天才又是战争狂人的麦克阿瑟将军作出了非常到位的解读——仁川登陆大获全胜后,“军事天才”的光环使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不敢责备这位远东军司令官”,“许多人难以相信在麦克阿瑟身上依附着一个善恶军事两面人的特征。”但由于作者论人论事相当公允,他同时也祛除了罩在这位将军头上的污点——很多研究者暗示朝鲜战争扩大化的责任在麦克阿瑟,作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对国际政治对抗态势判断的责任应在文官政府,决定或战或和的权力属于总统与国会。他分析道,朝鲜战争的屡次升级,看似均与将军擅自越界有关,但其军事行动是得到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杜鲁门总统的默许乃至纵容的。同时,作者还指出了杜鲁门的问题——未经国会许可,借联合国维和名义出兵,自身也逾越了美国宪法的底线。他进而得出一个骇人的结论:从此以后,美国总统在事实上从国会手中夺过了不宣而战的大权。本书因此而获得了评论家的好评:“作者立场鲜明,极富争议性地对美国政策的传统解释发起了有力挑战。”
这是一部客观的书。作者身为战争期间美国陆军派驻前线的战史分遣队队长,熟悉两军战史,他对中美两军的作战战术及能力的描述,令人信服。“两支截然不同的军队相遇,他们都在尽力扬长避短。”他对中国军队从建制、服装到训练都进行了褒扬,指出他们训练有素,擅长夜战,“敢拼敢打,充满气势和决心。”最可贵的是,他对双方力量转换的分析,让人明白了一场战争如何在各种力量的支配下被迫结束。
这是一本真实的书,战争的慌乱、复杂、残酷悉数呈现。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站在高处俯瞰战争的书。作者讲述了自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介入,中国军队参战,直到停战协议签订的全过程,但作者的重点始终在分析一场本可避免的战争,如何在信息沟通不畅、误判的前提下打起来了。作者认为,朝鲜战争本应在1951年7月即可结束,“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已得到了各自原先打算得到的东西,而且也绝不会再得到更多的东西。”作者断定:“倘若没有朝鲜战争,两国的和解肯定会来得更早。这场痛苦而可悲的冲突就这样给两国的未来投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并使整整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本书还包括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也使本书从众多讲述朝鲜战争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一段话:“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这也是全书最值得尊敬的地方——超越争斗,从人类和平和人性的角度,警醒人们如何避免无谓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