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笔者应邀赴德参加“德中媒体对话论坛”。德国记者最关心的,就是中国媒体的现状;而我最乐意向他们介绍的,就是不止一次演讲过的内容——微博改变中国。
虽被定位为一种没有门槛的“草根媒体”,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却不可小觑。6月2日,在中国高校研究生会微博峰会召开之际,我曾写下几句“微博微赋”:“百字之间,气象万千;草根情怀,百姓论坛。评黑白美丑,辨善恶忠奸;筑公共领域,谱舆论新篇。”
但是,微博真能改变中国吗?在我谈到这个题目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来说,“改变”二字的含义并非“颠覆”,而是“使之发生变化”。尽管有美国学者将微博称为“颠覆性媒介”和“软实力”,美国国防部长还将微博的鼻祖——推特称为“美国的重要战略资产”。但是,微博并非只能用于意识形态输入和“新冷战”的战略目的,它同时还是一种“建设性媒介”。在中国,微博对社会生活的介入之深之广,对公民表达权的张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推进,对反腐倡廉事业的贡献和对民主意识的建构等,都是有目共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博已经或多或少地在改变着中国。
其次,微博舆论场已成为反映当代复杂中国舆情的重要平台。自新媒体在中国勃兴,事实上已形成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另一个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舆论场。两个舆论场,开始如“庙堂”与“江湖”,两军对垒,界限分明;微博兴起后,二者又如江河与海洋,互相贯通,彼此兼容;如今,二者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了。其中,微博舆论场因为观点多元、人气旺盛而成为民间舆论的集散地,其平民化的话语方式,更对主流媒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因为大量的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和政务微博的加入,微博舆论场不可能成为主流舆论之外的一块“舆论飞地”,而是“新媒体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微博,通过张扬公民的话语权而受到追捧,通过影响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而受到关注。了解中国,把握舆情,不可不上微博。
最后,微博改变中国需要一个稳固的“支点”。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如果将微博看作撬动地球的杠杆,那么,这个支点就是微博的传播质量。也就是说,微博能否改变中国,并不取决于它的用户有多少和国际上有多关注,而是取决于在微博平台上是否可以实现“理想的传播情景”——它的亿万用户是否可以本其理性,平等讨论;本其责任,监督舆论;本其诚信,抵制谣言;本其爱心,促进和谐。也就是说,欲改变中国,先要改变微博,趋利避害,使之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
当然,微博像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一样,都不是万能的。微博只是一个新的信息载体和技术平台,它本身并不具有改变中国的力量。确切地说,可以改变中国的并非微博本身,而是使用微博的亿万网民,以及他们背后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王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