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6日 星期五

    美丽中国·希望三江源

    教育:江河源头新希望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6日   03 版)
    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一名来自牧区的学生。本报记者 高腾摄

        从玉树驱车向西260公里,约5个多小时的车程,本报三江源采访报道组到了澜沧江源头第一县——杂多县。县城不大,然而这个人口仅5.8万的牧业县却拥有17所学校,在校生达9777人,近几年教育投资是财政收入的20倍……当记者了解到这里的教育现状时,似乎看到了江河源头新的希望。

        “我们班上有63名同学,绝大多数来自牧区。”在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小三年级的课堂上,学生白玛央吉向记者介绍了班级情况。8年前,白玛央吉一家响应国家对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退牧还草的号召,从牧区草场搬迁到杂多县城。据了解,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小目前有在校生3658人,其中98%以上来自牧民家庭。

        杂多县平均海拔4290米,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其中98%为牧民。对于过去杂多县的教育状况,杂多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昂江多吉用“小学生就算文化人”来形容。“多年前,县上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招聘,学历要求是大专学历,共招聘27人,没想到报名的总共只有25人。”他说,那时全县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观念相当落后,除公职机关外,社会上有文化的人不多。

        “教育没有出路,社会就没有出路。”昂江多吉说,杂多县是全国百个贫困县之一,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500多万元。近年来,杂多县利用“校安工程”、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财政转移支付、引进社会资金等渠道,先后投入两亿多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教育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记者在杂多县了解到,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许多牧民想方设法在县城购房,以便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过去从家到学校要走近一个小时,写作业没有电灯,只能点蜡烛。”来自结多乡优多村的顿珠旺加说。两年前他们一家搬到了县上,目前顿珠旺加在杂多县第一民族完小四年级上学。

        今年11岁的顿珠旺加还有3个兄弟姐妹,也在县城里上学。供养4个子女上学,对放下牧鞭经商的才让夫妇来说,压力着实不小。但才让说:“下一代不能像我们一样,活了大半辈子只会放牧。无论多辛苦,我也要让孩子们上学!”

        江河源头,书声悦耳。据杂多县教育局介绍,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县已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升学率达到98%。“杂多县城里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昂江多吉骄傲地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几幢新教学楼正在江畔崛起。(本报玉树杂多7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尕玛多吉 宋喜群 刘 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