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5日 星期四

    寻找最美邮递员②

    飞越十六万公里的“和平鸽”

    ——记福建省长乐市邮政局邮递员许和平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5日   10 版)
    许和平工作照(资料照片)

        行程16万多公里,可绕地球4圈多,足迹踏遍山乡海岛;投递疑难信件3000余件,其中救活“死信”200多件。

     

        这是一位邮递员参加工作32年来的一组数字。他叫许和平,是福建省长乐市邮政局的一名普通投递员,却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贴心的“和平鸽”。

     

    家书万金见真情

     

        7月19日中午,记者在长乐市邮政局见到许和平时,他正在值班。“现在还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希望帮助他们查找在台湾的亲人。”许和平说。不久前他回台湾探亲,就专门帮一位黑龙江的六旬老人找到了其在台湾失散多年的叔叔。

     

        许和平的籍贯是台湾省嘉义县。身为台胞,许和平深感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所以每次他在投递疑难信件时都非常细致地四处查询。尤其是对那些从台湾邮寄来的信件,他总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1999年4月的一天,许和平投递一封由台北市寄给长乐市吴航镇河下街陈淑惠女士的信,可他到当地街道居委会一打听,根本就没有陈淑惠这个人。于是,许和平就自贴路费,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跑遍长乐的村镇海岛,挨家挨户地查找收信人的下落。一次又一次碰壁,但许和平没有放弃。

     

        “家书抵万金,必须尽快找到收信人。”最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请求市台办协助查找。苍天不负有心人,许和平终于从市台办堆积如山的资料中找到了陈淑惠老人,并最终将这封沉甸甸的信交到了她本人手上。

     

        捧着已经中断联系半个多世纪的姐姐的来信,陈淑惠老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多亏了你呀,不然这辈子就联系不上台湾的亲人了!”

     

    不是亲人胜亲人

     

        许和平告诉记者,他对台胞的这种特殊情结,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年,在台湾的伯父为了寻找许和平一家人,历尽千辛万苦,整整花了3年时间,大家才得以团聚。

     

        “一封薄薄的信,其实饱含着骨肉亲情和无尽的思念。”他这样说。多次寻找台胞的经历,使许和平萌生了一个念头:应该利用当投递员的机会,把全市所有台胞的情况都了解清楚,建立一个完整的台胞档案资料库,这样以后要提供服务就会方便很多。于是,他自制表格,开始一家一户地了解台胞,详细记录电话、住址、邮编、门牌号,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整理出了一份70多页、包含全市台胞信息的档案资料。

     

        现在,许和平家的电话已经成了服务台胞的热线电话了。只要接到求助电话,不管自家有多么重要的事情,许和平都会赶紧放下,在第一时间赶去帮他们解决困难。家住营前镇后岐村的台胞陈秀美下肢瘫痪,长期卧床,许和平一直尽心地帮助她。每次看见许和平来了,陈秀美总是热泪盈眶地说:“你比我的兄弟还亲,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

     

    送去“绿色”希望

     

        对工作的付出,许和平从没后悔过,但他也有一件终生无法弥补的憾事。2004年5月的一天,许和平的母亲在家中不慎从楼梯上摔下被送往医院抢救,家里不停打来电话催他立即赶到医院,可当时他正在处理一封疑难信件,四处查找长乐市石燕村的一位刘女士。忙了整整一天,当他终于从收件人所在的边远山村赶到医院时,母亲却不幸离开了人世。父亲含着泪告诉他,母亲临走前一遍遍地叫着他的名字,直到闭上双眼。凝视着母亲那慈祥的脸,许和平长跪不起。

     

        现在,许和平已是长乐市邮政局报刊收投部门的负责人,但投递员们遇到一些疑难信件,还会经常找他帮忙。许和平也乐于重操旧业,走街串巷、跋山涉水,去寻访收信人。

     

        许和平说,尽管投递员的工作很辛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投递工作非常重要,也很有意义。“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千家万户都离不开投递员,两岸同胞更是如此。”他说。(本报长乐7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高建进) 

     

    对话许和平

     

        记者:30多年来,你一共救活了200多封“死信”。按惯例,邮局盖一个“查无此人”的印戳,将信退回就行了。你却主动花时间、花金钱,奔波无数路程,义务去帮助查找收信人,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热情和毅力?

     

        许和平:主要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触动了我。1988年,两岸恢复来往不久,我在台湾的二伯就一直写信、托人寻找在大陆的弟弟,也就是我的父亲。一直到1991年,二伯和我父亲才联系上。这段寻亲路,经历了整整3年的艰辛和努力。当两位老人终于拥抱在一起的时候,那种割不断的亲情,那种生离死别的凄凉让我无比感慨。正是见证了这段亲情,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邮递员,有责任去帮一帮这些寻亲的台胞们,让他们的家庭早日团圆,共叙天伦。

     

        记者:你可以说是两岸“三通”的直接见证者。这30多年来,你觉得两岸的书信来往有什么变化吗?

     

        许和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书信的内容主要是探乡寻亲,现在主要是文化、经贸的交往多一些。除了书信外,大家还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进行联络。这个变化也说明了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密。现在虽然寻亲的信少了,但对两岸的同胞来说,我还是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记者:为两岸同胞辛苦这么多年,你自己有什么愿望或梦想吗?

     

        许和平:我的梦想很大,也很真实,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那就是:希望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让两岸同胞真正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