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校园进行时

    高校小学期:在探索中前行

    作者:赵 倩 杜 冰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4日 14版)
    图书馆里无暑假 暑假开始,但是很多大学的图书馆依然开放,成为暑假留校学生最好的学习场所。图为浙江农林大学一位同学在图书馆里认真看书。陈胜伟摄
    陈胜伟摄

        “小学期我要去电视台实习,太好了,终于可以接触到真正的新闻了。”“我选上了自己很感兴趣的营销课,老师讲得很有意思,上课很轻松。”“大热天的,还得去上一些无聊的课,还不如回家好了。”……暑假已至,不同高校的学生对小学期发出各种感慨。

     

        小学期是我国许多高校正大力推行的“2+1”制学期改革,即在春秋两个长学期之间的暑假开设课程,长则一个月,短的只有两个星期。小学期是舶来品,是中国高校向美国高校学习的产物。虽然高校宣称小学期是为了“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素质、实现学校国际化”,但其实施过程中显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一度让人质疑小学期与普通学期上课没有差别,小学期施行的意义一直饱受争议。

     

        从2004年北京大学首开小学期,到今天全国几十所高校都有了自己的小学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校小学期究竟何去何从?不同高校是否探索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小学期发展模式?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部分开设小学期的高校。

     

    国际小学期:“引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楼的教室里,刘丽正津津有味地听着华裔教授王瑛讲的“全球营销传播”,王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课方式,常常能引来同学们的哈哈大笑。课后刘丽告诉记者:“王老师讲课很有趣,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就能学到很有意思的营销案例。上这个课,开阔了视野,因为老师讲的许多营销知识,我们都没有接触过。为了让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学习传播营销,老师还给我们推荐了很丰富的参考书目。”像刘丽一样,今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很多同学在外教的课上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据了解,从2009年开设小学期之初,中国人民大学就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办起了国际小学期,每年暑期都会邀请大量海外高校的老师来人大开设小学期课程。与众外教一起来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学生,他们每年都会跟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交流。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任课的教师有143名,海外老师99名,还有436名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学生。

     

        除中国人民大学外,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等,都设立了“国际小学期”,在请进来的同时,这些学校还会在暑期选出部分学生到国外高校交流。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就开设了17个国际访学研修项目,为学生走进世界名校、接受新知识提供机会。

     

    小学期走进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期,老师带我们去电视台实习了,我不仅学会了新闻采编,还做了一回出镜记者呢。”来自四川乐山师范学院的龙萧谈到自己小学期的经历十分兴奋。与乐山大佛隔河相望的乐山师范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合学校特点又能造福学生的小学期发展之路。该校教务处的张科长说:“以前很多学生都想在暑假参与一些社会实践,但是由于自身资源和信息有限,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参与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去。我们就想利用小学期,由学校负责联系单位,老师带着学生去相关岗位上实践。”相对于首都及沿海地区的重点院校,内地的许多普通本科院校受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在实现小学期的国际化方面有些难度,但是很多普通本科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一条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小学期之路。

     

        说到小学期的探索之路,张科长感慨地说:“刚开始,我们规定各专业必须请国际国内顶级专家、知名学者,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有些专家的讲座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是研究型人才,所以我们的小学期改革也逐步回归到本位上来,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全。”学校连续三年的小学期都开设大量实践课程,由于与所学专业紧密相连,各种实践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级文秘专业的陈雨虹在去年的小学期到乐山市团委实习,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往年的小学期中还学会了插花、简笔画和摄影,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兴趣。

     

    切忌跟风,在探索中前行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许多高校开始推行以暑期小学期为代表的学期制改革。从各高校小学期的口号中不难看出,小学期在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校名望等许多方面被寄予了厚望。但在小学期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小学期课程老师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引起了学生的反感。

     

        清华大学的王琳同学抱怨道:“有些课跟平时上的没什么区别,老师有时候都记不得自己什么时间上课,这些课只是顶个小学期的名号,还不如不开。”当被问及希望小学期在哪些方面予以改进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姚凯说:“学校开设全英文教学应该多照顾一下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因为听不懂,上课跟不上,兴趣降了一大半。”而乐山师范学院的李宁同学则说:“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我们的课程,实习到最后大家都很松散了。”受邀回母校讲课的华裔教授王瑛也告诉记者:“要真正想办一流大学,高校就应该学会推广自己,同时为担任小学期课程的老师提供完善的工作生活条件,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谈到高校小学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别敦荣告诉记者:“小学期只是一个增进高校间交流,提升学生素质的窗口,最重要的是春秋长学期,如果两个长学期不能改善陈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单纯靠小学期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别教授还说,开设小学期之前,应做好充分调研和准备,根据学校师资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不能盲目跟风,并不是每个学校都需要开小学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