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20日 星期六

    民生观察

    增长的“陷阱”收入差距过大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20日   10 版)

        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7月17日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收入两极分化严重,2012年收入最低的5%的家庭累计收入占所有家庭总收入的0.1%,而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收入却占所有家庭总收入的23.4%,是前者的234倍。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在态度和观念调查中,也被不同背景的人群一致认为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严重的民生问题。

        目前,一些企业高管年薪上千万元,个别公司高管年薪甚至高达几千万元,是全国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000多倍,是农民工平均工资的4000多倍。如此惊人的收入差距,折射的是我国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不公平的现实。

        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从2003年到2012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0.47到0.49之间,2008年达到最高的0.491后,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4,但依然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处于高位水平。不仅高于欧美发达国家,且高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仅低于一些拉美和非洲国家。

        而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于2012年底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61。

        人力资源专家苏海南指出,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扩大有体制原因,一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助长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二是资源配置制度不够公平合理,导致某些行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资源优势,能够轻易地获得高收益;三是对垄断行业获得超额利润控制和征缴不力,进一步助长了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特别是计划经济破除、市场经济体制又尚未健全之际,难免出现许多管理空白,一些单位和人员据此可迅速获得暴利。

        《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一些拉美国家的社会发展事实证明,“贫富分化”是“腐败多发”、“社会公共服务短缺”的必然结果,也可能成为“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社会动荡”的原因。收入差距过大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将成为可持续增长的“陷阱”。

        专家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要靠高科技解决,而实施高科技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中国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已积累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业更是得到“世界工厂”的称号。但贫富差距扩大正在使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加大并且呈现固化趋势。一方面,精英知识分子和最顶尖的人才流失国外;另一方面,众多出身于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无法再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规律进入社会急需的领域,为社会创造财富,社会因此将丧失创新进步的生机和活力。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可以看出,国内消费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因素,也是避免本国经济大起大落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经济总量近70%,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约近六成。而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率是45.2%,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凸显了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地位,这就对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中国来说,经济领域的许多不平衡现象都与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差距相关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所需的稳定社会发展环境,也必须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公平分配来保障。因此,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选择。

        人们期盼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期盼着改革的红利。收入分配改革不仅意味着工资的提高,意味着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领域缺口的弥补,还意味着对不合理的财产分布的调节。(新闻观察员 张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