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猛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正所谓“存在决定意识”,它们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及至人的心理等各个层面产生了哪些影响,或许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本期我们借助“两代人如何共同面对数码时代的变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期望能揭开问题的一角,引发更为广泛的思考。
听说过“读图一代”和“数码移民”吗?美国的一位专栏作家说,如果你是35岁或以上的人,你会觉得电子邮件很“酷”;如果你是20多岁,你会觉得即时通讯很“酷”;如果你是20岁以下,你会觉得短信、微信最“酷”。如果你不信,去查看一下你的家庭手机账单就会见分晓。
2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生逢其时,出生、成长在数码科技的环境中,这些“数码儿童”对各种电子工具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他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远远超出了文字的领域,时常游走于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间,因而被称为“读图一代”。
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数码儿童”相比,我们这一代中年人可说是生不逢时。生于无线电时代,我们从第一台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开始,到后来我们买了第一台电脑,初次体验了上网的乐趣;使用了第一盘CD和DVD,开始储存我们喜爱的音像;拥有了第一只手机,感受了随时随地联接整个世界的欣喜……一步一步地,我们慢慢走入了数码时代。毫无疑问,我们先天不足。如果说“数码儿童”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的话,我们则是“数码时代的新移民”。
统计数字最能说明数码技能的代沟问题。不久前,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做了一项调查,78%的18岁以下受访者具有很好的电脑和相关技术的技能;86%的18至25岁受访者具有很好的电脑和相关技术的技能;83%的25至40岁受访者只具有基本的电脑和相关技术的技能,而40岁以上的成年人最需要数码技能的培训。
当“读图一代”进入学校学习,他们使教师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教师给学生布置什么作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上网“Google”一番。于是,教书的人也不得不弃守“教师、课本、黑板+粉笔”那种行之百年的传统教学方式,被卷入势不可挡的数码化潮流中。在随波逐流中他们发现,自己也进化到无电子工具不欢的境地,电脑、电子板、iPad、互联网、视频和图像在他们的教学中已不可或缺;没有这些工具的支持,会令人感到无所适从。美国洛杉矶市的教育局最近决定,今年暑假以后,将为所有公立学校的64万名学生提供iPad作为学习工具。可以预见,这将在学校中掀起一波更大的数码化浪潮。
在短短的几年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工具、新技术一个紧接着一个地频频上市,我们这一代数码新移民时刻自勉要与时俱进。然而,我们紧追慢赶,还是跟不上年轻人前行的脚步,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小辈请教技术问题,“我得问问我儿子”成了许多中年人的口头禅。从选择新手机到下载各种软件等诸多的技术问题,我们都越来越多地依赖小一辈的指导。教师和家长们教导下一代人的绝对权威就这样被数码工具蚕食了。有些教师甚至忧心忡忡:一切朝着数码化发展,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失业吗?
我们时常羡慕年轻一代生在好时代了,然而回头看看,其实我们的前辈不也在感叹生不逢时,羡慕我们的幸运吗?最近在纽约遇到一位80岁的退休航天材料工程师,谈到“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时,老工程师说,当年退休时还曾担心后继乏人,现在看看新一代人的科技研究真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了。时代总是在向前走,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差异永远会存在。
当今的年轻人随时随地活在网络中,如鱼得水;中年人大可不必为追赶年轻人的步伐而跑得气喘吁吁,更不必因为比不上年轻人的技能而感到沮丧或妄自菲薄。丰富的人生经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有了数码工具,我们如虎添翼。老年人也不必自暴自弃,学点数码科技,保持与年轻人、与亲友、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给退休生活增添乐趣。在纽约老年技术服务中心学习的学员大部分都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老的学生已有99岁高龄。
时下常听人讨论“房奴”和“车奴”的问题,在数码化成为时尚的今天,难道还要添上一个“数码奴”吗?其实无论哪一代人都不应该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科技本应是为人服务的,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受惠于数码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乐趣。美国的媒体曾经这样评论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中老年人为不落伍,年轻人为找乐子。”大家在时尚的追求中各取所需,不也其乐融融?
(作者为纽约市公立学校教师,曾获纽约市教育局和教师工会颁发的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