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美丽中国

    从长江源到黄河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7日 10版)
    黄河源头一户藏族牧民家的主妇在劳作。本报记者 高腾摄

        迎着沱沱河的第一缕曙光,采访组15日清晨6点从长江源头第一镇——唐古拉山镇出发,赶往黄河源头第一乡——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

        从青藏公路进入308省道,沿途的野生动物一次次让采访组一行欢呼。“那里有一群藏羚羊!”藏羚羊是比较胆小的动物,尽管这群藏羚羊有十几只,一旦有人出现,它们还是会飞快地跑远。为了不打扰它们,采访组摇下车窗拍下它们吃草嬉戏的画面。一路上,除了拍摄到藏羚羊,采访组还拍到藏野驴、黄鸭、狐狸、旱獭等的身影。当然路上也经常能看到草原鼠窜来窜去。据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詹海宁工程师介绍,前些年,鼠害比较严重,连公路上都经常有高原鼠兔穿过,随着这几年加强治理鼠害,高原鼠兔的数量明显下降,草场得以恢复。詹海宁还介绍说,随着三江源保护工程的实施,这里的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得到恢复。从今年6月24日起,为期三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已经在黄河源头地区开展。

        一路颠簸800余公里,翻越十几个海拔4600米以上的山口,15日晚20时40分,迎着潇潇暮雨和空气中弥散着的牦牛粪燃烧的味道,采访组一行来到麻多乡政府。

        “麻多”是藏语“黄河源头”的意思。乡长罗松扎西告诉记者,麻多乡是纯牧业乡,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有218公里。为了保护黄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全乡5000多牧民中,已有1000多人搬迁到离源头较远的地方。这些年,经过降低载畜量、防治鼠害等综合治理,草场的质量越来越好。

        8月3日,乡里将举办一次宣传母亲河、保护母亲河的活动,各村都会派代表参加歌舞表演、赛马,乡上也邀请了很多媒体记者来宣传报道。罗松扎西乡长盛情邀请采访组来参加他们的盛会,由于我们的采访行程安排无法参加,我们向乡长表达了谢意,并表示一定多多宣传他们的活动。

        16日一早,采访组冒着小雨离开麻多乡政府宿舍,前往黄河源头。草原上很容易迷路,采访组经历迷路、涉水拖车、询问牧民,终于找到了通往黄河源的路。当不远处经幡飘扬,一堆堆玛尼石肃立,采访组的成员们欢呼:那一定是黄河源头!在约古宗列曲江泽民同志题词的黄河源头石碑旁,草地上一眼清泉汩汩流出,双手捧起喝下,甘洌可口。

        尽管已是盛夏,草原上依然寒风凛凛,在距离黄河源最近的几户牧民家里,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牧民的盛情和温暖。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格曲一家有7口人,从帐篷外的牛粪堆看,他家里的牦牛不是很多,一问,他家只养了20头牛。格曲告诉记者,牧业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些年政府重视环境保护,也很重视我们牧民的生产生活,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在母亲河的源头,记者也看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有个别游客在黄河源头石碑上题字:“王某某 2013年5月26日”,因为时间不久,字迹还很清晰。往返的路边,矿泉水饮料瓶、易拉罐、啤酒瓶也经常出现,令人痛心。保护母亲河,不仅仅是国家战略,更应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共同守护母亲河的圣洁。

        (本报曲麻莱县7月16日电 本报记者宋喜群、刘鹏、尕玛多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