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点将台·老鲍谭古

    诗言志

    作者:鲍鹏山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7日 12版)
    鲍鹏山

        《论语·先进》篇最后一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和他几个弟子的一次“群聊”。

        孔子先开口:“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就拘束而不敢畅所欲言。你们平时总是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赏识你们,你们以什么成绩来证明自己呢?”

        子路抢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到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礼义。”

        孔子对他报以不易察觉的哂笑。

        看到曾晳在鼓瑟,孔子没有打断他,他开始问冉求:“冉求,你如何呢?”

        冉求早已察觉到老师对子路师兄的那一丝哂笑。他谨慎地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就五六十里吧——的地方,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么,那要等待君子去实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如何呢?”公西华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还不敢说我能够做到什么,但我愿意学着去做。在宗庙祭祀的时候,或者诸侯会盟时,我希望能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做一个小傧相司仪。”

        最后,孔子看了一眼还在鼓瑟的曾晳,问道:“曾点,你如何呢?”

        曾晳不慌不忙地慢慢弹完余曲,瑟声稀疏,然后,“铿”地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不同。”

        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妨碍呢?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没想到,曾晳竟然说出这样一段话: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既无“政绩”,也无“志向”,但是,这是多么优美的生活啊!

        这是《论语》中最有诗情画意的一段文字。有人把这几句意译如下:

        二月过,三月三,

        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

        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

        回来唱个“山坡羊”。

        这个翻译堪称神译,译者显然也是被两千年前的浪漫感动得“稀里哗啦”。其实这次谈话一开始相当沉重。对于孔子抛出的问题:“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冉求、公西华谨慎而答,他们都在表达自己的政治志向和才能,回答孔子问话里的“则何以哉”,但是,他们疏忽了,孔子深深隐藏的真苦痛乃是“不吾知也!”——让我们痛苦的,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志向与才能,而是我们徒拥志向才能却只能看着世界沉沦,这混乱的世界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志向和才能!

        好在,还有曾晳。曾晳一开始就洞察了老师内心的真苦痛,他疏落淡远的琴瑟之声其实已经在抚慰夫子心中的隐痛,他的“异乎三子者之撰”,更是完全不同于子路、冉求、公西华的思路,扭转了这次谈话的方向:政治话语一变而为人生话语,社会拯救一变而为人生逍遥,现实重负一变而为诗意栖居——于是,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如果说子路等三人的语言是应用文,曾晳的语言就是诗歌。同样是谈“志”,子路三人的“志”在物境里,曾晳的“志”在意境中。物境中的“志”不免累于物,受制于物,而常有掣肘之困;而意境中的“志”才可以“物物而不物于物”,周行而不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言志”是我们传统诗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诗”来言我们的“志”呢?

        我的回答是:这是为了让我们的“志”有些弹性,尤其是在面对现实坚壁时,能转个弯,不至于撞墙。

        当“志”中有了“诗”时,“志”就由质实变得空灵,由坚硬变得柔软,由单向变得多元。这不是“志”的改变,而是“志”的回旋与柔韧——有此回旋与柔韧,方可以皎皎不污,峣峣不折,方可以“大而化之”(《孟子·尽心下》)!

        我们知道,物之“弹性”是物的记忆:物的弹性越强,说明它的记忆力越强,受压变形后回到原状的意志力越强。

        人的志向亦然:弹性大的志向,才能 “久要不忘”(《论语·宪问》),而让我们的“志”具有弹性的东西,非诗歌莫属,非我们心中的诗意莫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