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位清华美院的研究生,在巴黎艺术城考察、游学期间的所感所思。行文朴实真诚,生动流畅。作为80后的北京青年,对这座国际艺术名城,有其独到的视角和感悟,思维活跃,不落窠臼,读来别有一番情趣。(霍 然)
初到巴黎,细雨飘,湿冷阴。
像一种幽默、一种调侃、一种挑衅,
不痛不痒,不紧不慢,高兴了停会儿,想起来接着下;
淋不透彻,晾不干。
先不急去卢浮宫,也不急去奥赛或蓬皮杜。
我更愿意,把时间挥洒在大街小巷。
与其匆忙赶去艺术殿堂,对着过去时代的大师们顶礼膜拜,
我更愿意,捧着地图迷失在巴黎的街头巷尾。
大步向前走吧,只要尚在路上,
多走些弯路,未尝不是好事。
这是一个充满艺术与爱情的浪漫城市,
到处是鲜花美酒和时尚人群。
我穿着老妈二十多年前穿过的连衣长裙,
悠然自在。
终于,看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被众星捧月地合影拍照。
我却一点儿也笑不起来。
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啊,我甚至看不到画框的纹样。
有的是来看画,有的仅是凑热闹。
我没有跟蒙娜丽莎合影,就像没有买名牌一样。
盲游卢浮宫的雕塑区,没人引导。
随时期待着,举世瞩目的作品与我不经意地相逢,
远胜于指哪打哪地按图索骥。
我的关注点不是美术史,学过的、不感兴趣的,全舍弃。
我只看有意思的细节,看被雕琢的肌理,感受它们呈现的张力。
每个动态,每条刀痕和雕刻的印记,我尽量摒除对大师的盲目崇拜,
用一颗真我之心去接纳、欣赏每一件倾注了艺术家全部心血的作品。
一整天的时间,连半个卢浮宫都没有逛完......
我曾想尝尽天下美食,赏遍天下美景,
至今我也这么希望。
可我只有一张嘴可以咀嚼,一条喉咙去吞咽,
我只有一个胃去消化,一颗心用来倾注。
珍惜眼前的每一口粮食,把握当下的每一分钟。
常听人说,艺术,就怕与别人一样,
一样怎么了?
一样的表现形式,内涵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一样的话,不一样的说。
家人要我在卢浮宫临摹大师原作,还要拍照。
我一直没整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临摹?
为什么一定要在卢浮宫临摹?
为什么一定要在临摹时拍一张“到此一游”?
因为老一辈艺术家都有过临摹的经历;
因为卢浮宫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圣殿;
我想到吴冠中的时代,
他们来卢浮宫临摹,因为当时国内没有画册,
转至当今,我们的条件优越,东西混杂多样,
强大的网络资源,轻轻一点,一应俱全。
可以信手拈来的实在太多,所有精华糟粕。
很多大师的作品,我都看过,
虽然我不能确切说出作者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详细事迹,
然而我能从他们的作品里,提取我需要的能量,
吸收养分,丰富我艺术的羽翼。
喜欢雨时沿塞纳河徒步,
喜欢收集艺术博物馆的票据,
贴满从北京带来的空白明信片,
与朋友一起点燃烧尽的蚊香灰,
一起珍藏。
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实际用途,
只是害怕丢失,害怕遗忘。
我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
不为履历上的荣誉,也不为赢取机遇,或炫耀的资本,
只为给年轻的自己,
一个礼物,一个安慰,
给远方的亲人,一个交代。
哪怕展出时间很短,也要不遗余力;
就像转瞬即逝的美丽,也要在特定的时刻里,
得到尽情的绽放,才能历久弥新。
有的人,就是愿意经历漫漫长夜的等待,
只为赏那昙花一现。
我们需要五彩缤纷的生活体验,也需要放慢节奏,
调整心态。
人生,要懂得留白。
我学会了,从容地面对生活的选择,
愿意不惜代价,去亲身尝试体验,
哪怕坎坷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