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2日 星期五

    荐 读

    探海“蛟龙”惊世界

    陈 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12日   15 版)
    CFP
    “蛟龙号”在南海海底采集到的白色海参。新华社发

        先是“神舟”系列飞船成功登天,紧接着“蛟龙号”的潜航试验一步步突破深海,令国人振奋,也令世界震惊。本期我们选摘纪实文学作品《探海蛟龙》,为读者揭秘“蛟龙号”探海的历程,揭秘大海深处那深不可测令人震惊的神奇世界。

     

    “蛟龙号”第一潜

     

        50米海试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试的第一潜。2009年8月15日,海试警戒船舶进驻试验海区。当天,唐嘉陵、张东升、崔维成3位潜航员第一次乘深潜器下海进行水面调试。

     

        张东升是试航员,生于1980年1月,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蛟龙号”海试项目中,他负责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的研制,致力于研究“蛟龙号”声学系统在深海领域的应用。

     

        在水面调试了4次后,2009年8月18日,晨曦破晓,海雾尽消。潜航员个个整装待发,跃跃欲试。当领导询问谁愿意成为“蛟龙号”的首位试航员时,唐嘉陵应声而答:“我!”

     

        虽然深潜的原理简单,但深潜的过程其实一点也不诗意——深潜器每下潜10米,压力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如果潜到1000米水下,压力就会增至100个大气压,相当于1平方米要承受1000吨的重量。如果深潜器出现芝麻粒大小的孔,那挤射进舱的海水便是高压切割水刀,对仪器和人体的破坏如摧枯拉朽。

     

        在下潜的过程中,让人感觉不爽的还有温度:初入舱,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密闭的空间内,潜航员无不汗流浃背。但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载人舱里的温度则会逐渐降低,最低会降到二三摄氏度,让人感觉很冷。潜航员在一次下潜中便会完整地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温差变化。

     

        大海表面波澜起伏,越往下沉则越静谧,越暗淡,直至漆黑一片。因而深潜器下沉的过程便会在几个小时之内,经历从白天变成黄昏,再由黄昏变成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的变化。而完成作业后上浮的过程则恰好相反,先是漆黑的黑夜,然后黄昏,最后阳光普照。

     

        虽然“蛟龙”经过7000米深度的海水压力测试,钛合金的外壳也很牢固,但由于“蛟龙号”与海面母船没有直接关联,一旦发生故障无法上浮,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蛟龙号”正处于测试阶段,深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发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在漆黑的深海世界里,海底的环境几乎一无所知,可以说深潜的过程,是潜航员在拿生命去挑战!

     

        唐嘉陵驾着“蛟龙号”一路下潜,激动与惬意并存。“蛟龙”往下沉,阳光和温暖向上游。清澈渐变模糊,纷扰渐行渐远,他犹如听一曲轻灵的音乐,身心滑入时空隧道。

     

        随着“蛟龙号”的不断下潜,唐嘉陵脑海中对海底世界的憧憬也越来越强烈。在接受潜航员培训时,他曾经看过一些海底的影视资料,从此海底的奇异便深深地铭记在心底。

     

        2009年10月3日,中秋节。“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深度,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这也是中国迈向深海的一大步。

     

    将五星红旗插在海底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是由浅入深的。交往越深,感情越笃。海洋深潜也是一样。

     

        在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之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我国南海所进行的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在3000米级的海试中,唐嘉陵共下潜10次。其中,最有成就感的是2010年7月13日的那次潜航。

     

        上午10时许,当“向阳红09”到达我国南中国海预定海域后,唐嘉陵作为主驾驶,付文韬作为副驾驶,进入“蛟龙号”深潜器,开始下潜。这是两年来海试的第37次下潜。“蛟龙号”深潜器以每分钟37米的速度缓缓下潜。

     

        一小时后,“蛟龙号”深潜器突破了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

     

        离海底越来越近了,7盏水下灯全部开启。海底细腻的白沙,游动的金枪鱼,长着一对翅膀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的鳆鱼……海底风景尽现眼前。

     

        在近底航行完成时,“蛟龙号”抛掉载重物,让其以零浮力下潜。高度计跳动着,0.6米、0.5米、0.4米,停住了……“坐底”成功了,3757.31米!一个新的纪录诞生了!

     

        坐底那一刻,“蛟龙号”激起了海底一层浑浊的泥沙,像雾,又像纱。而这一刻,唐嘉陵顿然觉得海底世界有着一种浓浓的童话色彩:神秘的海底这么害羞呀?是小龙女戴着的面纱,还是恶龙制作的“飞沙”?

     

        当那一层淡柔的黄色的泥雾散尽,千年万年的迷雾也便揭开了:泥雾后面没有华丽的龙宫,没有仪态万方的小龙女,也没有张牙舞爪的恶龙和变化万千的妖怪。有的只是异于浅海的物种和细若飘尘的泥沙。

     

        唐嘉陵发现,其实在3700米的深海海底,也并非是生命的“沙漠”,虽然这里远不及浅海有那么多拥挤的生命,但这里也是生命的桃源。

     

        由于深海漆黑,食物匮乏,压力大,这里的深海生物形态很奇特:有的鱼就像一块黑色瓦片,紧贴着泥沙,慵懒地趴着;有的鱼长着望远镜式的眼睛,突突地伸向前方,骨碌碌地搜寻食物;有的鱼竟然有头无尾;有的鱼身上又会发出荧光;更多的生物则似乎没长眼睛……

     

        虽然唐嘉陵尽情地欣赏着这洋底精彩且奇异的世界,但他却没忘了此次深潜应该完成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洋底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

     

        海底插国旗不是件容易的事,动作要很轻很柔。因为只要动作稍微大一些,就很容易扬起海底的泥沙。一旦泥沙弥漫,就会遮挡视线,就只能等泥沙再次沉下去,再开展作业。

     

        “蛟龙号”有两只机械手,左手力量大,适合干粗重的活,而右手灵巧,适合干些细活。这次在海底进行的插国旗和放置“龙宫”的操作就是由右手完成的。

     

        当“蛟龙号”完成插旗任务之后,唐嘉陵又用摄像机把这一情景进行了永久定格……

     

    创纪录的海参

     

        在完成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搜索标志物、刷新下潜深度等作业,以及在洋底插上五星红旗这些既定的任务后,唐嘉陵和付文韬又接着搜寻目标。

     

        “完成坐底生物取样,取什么好呢?”

     

        他们俩讨论着。极目四眺,顿时发现前方有一只紫色生物———这是一只海参!这个家伙形体巨大,直径有约10厘米,长约40厘米,天啊!

     

        这是一只海参吗?有这么大的海参吗?我国南海真是物产丰饶啊!这么大的海参,在3700多米深的海底,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

     

        关于海参,唐嘉陵自从成为潜航员之后就有认识,并利用闲暇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海参的不少特性:

     

        海参能随着居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体色,能夏眠,还有预测天气的本领。

     

        最令人稀奇的是海参还能排脏逃生。当遇到凶恶的天敌偷袭时,警觉的海参便会迅速地把自己的内脏一股脑儿喷射出去,让天敌吃掉,而它自己却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之夭夭。当然,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掉,大约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一副新内脏。

     

        海参还能像孙悟空那样分身:如果将海参切成两段放进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又会长成一个完整的海参。

     

        “我们的生物取样任务,就取这个海参吧!”唐嘉陵说。他的提议得到了付文韬的同意。

     

        为了抓住这个大海参,他们操控深潜器再一次坐底,于是“蛟龙号”又下潜了2米多,并再次刷新了海试的最大深度纪录:3759.39米!

     

        “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其下潜海域距离南沙群岛仅300公里,对我国未来进行深海石油和其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奇幻的深海世界

     

        2011年7月27日凌晨2时30分,唐嘉陵领衔潜航,带着两名科学家正式入舱,开始了5000米级第三次、“蛟龙号”第42次下潜。

     

        5时30分,“蛟龙”下潜至作业区域;9时07分,在5188米水深处多次坐底,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和取样作业。

     

        唐嘉陵曾经在3000米的海底目睹了海底的风景,而到了5000米深的海底,风景又不同于3000米的海底世界。

     

        在5000米深的海底,在灯光的照射下,奇妙的世界是那么美!只见一些椭圆形的黑色颗粒均匀地散落在白茫茫的海底沉积物上,表面像陨石一样凹凸不平,这便是锰结核。锰结核除了锰含量很高外,还富含其他稀有金属。30多年前,当人类发现锰结核后,就有一个未解之谜产生:它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还能自我生长?唐嘉陵及时地采集了这些锰结核的样本。

     

        除了锰结核,海底的神奇生物也让人大开眼界。

     

        正在唐嘉陵陶醉地欣赏着海底丰富的矿产之时,突然一个红色的动物出现在了“蛟龙号”面前,且挥舞着大钳想挑战“蛟龙”。这是一只大龙虾啊!体长约有30厘米。以前,唐嘉陵只知道煮熟了的龙虾才是红色的,现在第一次知道,原来红色的龙虾并非全是煮熟的!

     

        也许是对“蛟龙”擅闯自己的领地很生气吧,当唐嘉陵在水下布放标志物的时候,大龙虾还撞了一下标志物,霸气外露。但终因它觉得自己与“蛟龙”体形相差太大,自己那两只大螯与“蛟龙”的机械臂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便识趣地离开了。

     

        红色的大龙虾刚刚离开,又一个家伙出现在了“蛟龙”面前。这个家伙长约50多厘米,呆头呆脑的样子。唐嘉陵认识这个家伙,它是鼠尾鱼。鼠尾鱼生活在深海,通体扁平修长,眼睛退化。但是这条鼠尾鱼不同于其他海域鼠尾鱼的地方在于,它通体雪白,而且尾巴竟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同样,也许觉得久未有“异客”造访,鼠尾鱼对“蛟龙”不仅好奇,而且好客,它发现深潜器后,似乎并不害怕,主动游到深潜器附近,与“蛟龙”兴致盎然地“捉迷藏”,玩了七八分钟才游走。

     

        唐嘉陵觉得,如果将这种异星球般的美丽玄妙的景致搬进海洋馆的话,很多热爱海洋生物和热爱海底世界的人都会疯掉。层次分明的海底搭配,变幻莫测的生物个体,美轮美奂的荧光流星,寂静无声的动画效果,都能让身临其境者倍感那种令人窒息的童话之美。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7日上午9时12分,“蛟龙号”完成海底作业开始上浮。此次下潜试验历时9个小时,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信正常。由于刚刚经历了5000多米海底的低温和巨大的水压,深潜器表面油漆有些许脱落。

     

        本次5000米级深潜海试,历时49天,共进行了5次下潜,4次到达5000米以下的海底,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相比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此次海试的成功率高了很多,还首次获得了海底高清录像。

     

        唐嘉陵作为“蛟龙号”潜航员,独立驾驶深潜器创造了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最长水下工作时间9小时14分钟、海底最长行驶距离累计3公里三项纪录,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再创新纪录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潜航员,唐嘉陵分别于2012年6月19日和6月27日两次驾驶“蛟龙号”深潜器进行了7000米级的深潜海度。

     

        2012年6月27日11时47分,唐嘉陵和付文韬驾驶着“蛟龙”到达7062.68米深度,再次坐底(这是唐嘉陵驾驶“蛟龙号”深潜器所进行的7000米海试的第二次下潜,此次7000米级海试计划的第五次下潜)。这个深度再次创造新的纪录——这是中国人目前到达大海的最深处!唐嘉陵和付文韬也成了全世界驾驶自主深潜器潜得最深者!尽管科学家杰昆斯·皮卡德、军官唐·华士,以及著名导演卡梅隆下潜的深度比唐嘉陵和付文韬更深,但他们所驾驶的深潜器是直上直下式,不能在海底自主航行。

     

        在这次下潜任务中,唐嘉陵与付文韬驾驶“蛟龙号”潜水器进行了3次坐底,取得2个非保压水样和1个保压水样,布放了标志物,取得2个沉积物样和1个生物样,进行了定高、测深侧扫、纵倾调节试验,发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散落的岩石底质。此外,在海底布放的生物诱饵,吸引了很多海底生物“哄抢”,他借机抓拍了很多精彩照片和视频。

     

        完成所有任务后,“蛟龙号”载着两颗喜悦的心开始返航。16时40分,顺利返回试验母船甲板,结束了历时695分钟的此次下潜,圆满完成了任务。

     

    国外媒体积极评论

     

        国外媒体一直都密切关注着“蛟龙号”的每次深潜,及时播报着“蛟龙号”深潜的新闻,并不时发表评论。

     

        在中国3000米级海试成功、在海底插上五星红旗之后,外媒便渲染中国此举的政治意义。英国路透社直指它“凸显中国竞争南海海底资源的野心”。对此,海军少将尹卓认为,我们插旗的地点在自己的专属经济海域,这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2011年7月,“蛟龙号”深潜器进行5000米级深海试验,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实验区成功完成首次下潜实验时,美国《华尔街日报》便发表了题为《中国正扑向深海宝藏》的文章。文章称,中国在太平洋的深潜计划或将在开发世界海洋潜藏的矿产资源方面超越美国。

     

        当“蛟龙号”深潜器成功完成7000米级海试时,《纽约时报》报道,“蛟龙号”成功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已超过之前日本载人深潜器“深海”所创造的6500米的最大深度,成为世界上下潜深度最深的深潜器。从此,俄罗斯、美国和法国在深海探索方面都已远远落后于中国。

     

        俄新社的报道指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区域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也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摘自《北京文学》2013年第7期,原刊责编师力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