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大屏幕,30余位院士与知名专家坐阵网上,众多学术团队通过视频系统互相PK,多轮评审分数与排序在屏幕上即时显示公布。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远程网络控制中心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硝烟”味。只见一位女大校技术军官,沉着冷静,干脆利落地用了5分钟就汇报完毕。屏幕上的专家评分一路走高。
这是解放军总后勤部评选首批“三星”人才创新团队远程答辩现场的一个场景。
5月底,评选结果正式公布,第二军医大学 “卫勤循证决策”课题组获批总后勤部“三星”人才创新团队。
领衔这个团队的就是该校卫勤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卫勤管理科委会主席张鹭鹭教授。
给卫勤插上腾飞的翅膀
初夏,记者走进第二军医大学“卫勤决策支持”实验室,只见偌大的电子沙盘,不断变换着各种卫勤行动模拟场景;毗邻的卫勤循证决策平台,全天候滚动着大量结构模型和图形曲线;记者穿过野战味十足的模拟卫勤战现场,又进入了一个三维场景的仿真“洞穴”……
这些真实的场景,揭开了“卫勤循证决策”这一抽象概念的神秘面纱。
“简单说,卫生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决策才能形成保障力。科学决策的核心就是复杂性。国内外的大量实践显示,由于决策因素导致的保障效率低下屡见不鲜!”张鹭鹭说,她的团队正是针对卫勤决策的复杂性,在卫勤管理领域率先提出“循证(Evidence-informed)决策”理念,并开始十余年的卫勤循证决策理论、方法、技术与平台的持续探索。
他们用了整整4年时间,构建了宏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模型体系(“1+n”模拟实验厅),包括医院、公共卫生、农村、社区等六大系统模型,实现了系统行为的数字化模拟与决策方案的实验筛选,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并对外界干预有了“反应”。卫生资源配置研究由原先该配多少,延伸到如何去配,配置的效率与公平性如何,他们根据这些问题形成的研究成果《军队卫生资源利用评价与合理配置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国内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获得的最高科技奖。
张鹭鹭给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模拟实验厅”比作“虚拟人”,前者的系统结构分析和复杂行为模拟类似于人体解剖和神经系统,通过解剖了解系统内部组织结构,通过神经系统研究了解各类主体复杂行为特征;后者相当于通过改变外界刺激观察“虚拟人”各项“生理指标”发生的改变,捕捉到最佳“生理”状态的约束条件,从而筛选出最佳决策方案。
随着团队在循证路上不断拓展,“模拟实验厅”越来越饱满,“虚拟人”越来越逼真。但如何将这些尖端科研成果变成各级管理者的实际决策能力,为团队提出了新的攻关点。课题组又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大型辅助决策工具——“卫勤决策支持平台”的研制。
2010年,团队建成了包括模型平台、数据平台、软件平台、装备平台和支持方案平台的卫勤决策支持平台。“平台”的作用在于把复杂的循证决策过程,变成快速生成的决策方案,实现了卫勤循证决策的快速反应性和连续性。“它好比一台‘全自动相机’,可以瞬间成像。”张鹭鹭告诉记者。
在一次大型卫勤演习中,指挥部使用该平台,仅用1分钟便生成卫勤保障方案:需要派多少医疗队、医护人员,需要带什么医疗设备、药品,卫勤力量如何调集、机动与部署,均以图、文、表3种形式立体显示在电脑上,受到了各级卫勤机构的欢迎。“卫勤决策支持平台研究” 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0余项,并获卫勤管理首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作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卫勤管理学科在张鹭鹭的带领下,实现了集束式发展,成为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卫勤决策支持”实验室顺利通过全军重点实验室的评审,为国家和军队先后完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从书》《军队卫生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等重大咨询报告。截至去年底,教研室共承担国家、军队科研基金项目37项,经费逾3000余万元,获国家、军队高等级科研成果8项。张鹭鹭教授先后荣获全国“巾帼英雄”、总后勤部“科技银星”、上海市领军人才等称号。
当好卫勤战略“智囊”
作为全军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肩负着战略卫勤决策支持的使命,张鹭鹭带领团队始终活跃在国家与军队的卫生战略咨询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智囊”作用。
2008年汶川地震后,张鹭鹭教授率课题组深入灾区现场调研,基于循证分析,率先提出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两期三段”规律,以及卫勤力量兼具“保障队”与“战斗队”的双重属性、提高卫勤指挥层级、加强多元力量协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建议,为建立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奠定基础。
2009年在总部机关支持下,张鹭鹭教授又带领全军卫勤管理研究力量,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研究“三个一”工程,从理论阐述、案例分析与保障法三个角度创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勤务学,完成《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丛书》(150万字)并下发全军,成为军队抗震救灾等卫勤保障的重要理论依据,并在2010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卫勤保障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命于国家与军队的评估任务,从玉树地震现场调研回来后,张鹭鹭回忆说:“汶川经验通过玉树救援的验证,已经切实转化成为我军的实际卫勤保障能力。”
如果说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是顺应历史机遇和使命要求应运而生的话,该团队在“十二五”初期开展的《军队卫生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180万字)的研撰,则是按照国际与国家惯例,基于循证决策研究,促进我军卫勤转型理论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报告》对我军现代卫勤建设的系统转型、重点领域升级和道路选择三个维度、12个专题进行论证,首次提出包括“强国卫勤”特征、“强健医学”模式、“数字化卫勤”标志、“一体化”军队卫生体制、“公平与效率”卫生资源配置等现代卫勤系统转型方向,成为宏观政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研究所依托全军唯一的卫生勤务学建制系,在持续为国家、军队提供决策咨询的同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训练资源,形成了“科研-训练-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奠定了全军卫勤决策咨询服务的龙头地位。
“让军旗飘扬在军事卫勤管理学术的世界之巅!”
马来西亚,吉隆坡。
第38届世界军事医学大会在此隆重召开,世界各国军事医学代表云集于此。
代表中国参与竞选卫勤管理科委会主席的张鹭鹭充满自信。会上,她以丰厚的卫勤学术底蕴、流畅的英语表达、高屋建瓴的国际视角,获得了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ICMM)成员国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最终,她以高票当选为亚洲首任国际军事卫勤管理科委会主席。
走上主席台虽只有几步之遥,但这几步对于以张鹭鹭为代表的中国卫勤学者来说,却是花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拓荒与追求。她早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时,师从全球卫生经济学创始人、著名卫生管理专家保罗教授,就下定决心,要将中国卫勤管理学科推向国际舞台。
“当时我很激动,这可是几代卫勤人的梦想。其实,我们的成功是卫勤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得益于总部、学校及卫勤系各级领导的无尽关爱。”张鹭鹭动情地告诉记者,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现在仍不能有丝毫懈怠,仍需要埋头实干。
至此,泛欧、泛美、泛阿拉伯、泛亚太等重大卫勤行动都留下了她学术指导与交流的足迹。
正如她常常自勉的话:“做一个拓荒者,尽管带着一身泥巴走路,却永不停歇,行之更远。”
2012年3月,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用了9个页面、4个图表刊登了张鹭鹭课题组的研究——《汶川地震后的应急医学救援》,该文成为由我国学者发表的、影响因子最高的(38.5分)宏观应急管理实证研究的文章。《柳叶刀》主编专门撰写编者按:“张鹭鹭及其同事向世界分享了中国应对特大地震应急医疗救援的研究成果。”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批示:这是我国救灾医学界留给世界医学界的宝贵财富。今年6月,《柳叶刀》杂志又发表了该课题组关于雅安地震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张鹭鹭课题组在灾害应急医学救援领域的国际权威地位。
2012年6月,她作为中方特邀代表参加中美生物安全战略合作论坛,就灾难后的公共卫生应对问题做大会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大力赞赏。
在她的努力下,首届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卫勤管理研讨会在第二军医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四大洲13个国家的100余名卫勤专家汇聚一堂……
她与日俱增的学术影响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为我军卫勤管理学科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张鹭鹭的带领下,研究所越来越多的教员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2位教授先后担任联合国苏丹维和卫生官员,多名青年教员参与了东盟演习、中俄演习等国际多边组织联合演习活动,并参与了国际LOAC培训、以色列军事卫勤学术交流等,这支队伍已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队伍。
“让军旗飘扬在军事卫勤管理学术的世界之巅!”当谈到今年9月即将召开的ICMM国际冲突法培训班(LOAC)相关事项时,张鹭鹭信心满满。
“用生命做学问,用心血写文章”
初春的一个夜晚,和平常一样,张鹭鹭正忙于国家课题的研撰工作。办公室响起了敲门声,是学生们给导师送来生日蛋糕!
这是一次有点意外的庆生活动,张鹭鹭早把自己的生日给忘了。
她一边跟学生开心地吃着蛋糕,一边笑呵呵的说,“谢谢大家,你们就是上天赐予我最好的礼物。我能给你们的礼物还是那句老话——‘用生命做学问,用心血写文章’。”
张鹭鹭一直在用行动践行这“十二字”箴言。
由于工作原因,张鹭鹭经常到很多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活动,但她很少观光游览。打开她的相机,除了工作场景便是学术幻灯图片,鲜有各地采风照片。同事们都笑说她:“出国不过就是去开了个会。”
2011年5月,张鹭鹭因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而此时正是她的博士生准备毕业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不耽搁学生论文的正常提交,她找人把笔记本电脑绑在床头向前倾45度的上方,自己平躺在床上,没日没夜一字一句地批阅,在5天之内共修改完20余万字的论文。
正是在老师的“十二字”精神的影响下,博士刘源发表了全军卫勤专业的第一篇SCI论文,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军事医学青年学者”;博士刘旭与张鹭鹭教授共同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时,课题组条件比较差,经费少,人员少,但她怀着拓荒者的决心,咬牙坚持了下来。他们冒着30多度的高温进行现场调研,创下一天调研两省三市的纪录,收获了课题组循证研究的“第一桶金”。
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研究时,从汶川前线到玉树高原,张鹭鹭带着课题组,背着行军背囊,住在野战帐篷,组织现场调研,获得了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第一手资料,形成了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循证决策研究的雏形……
记者来不及细数这支团队一路走来的每个足迹。十多年来,他们就这样在张鹭鹭教授的带领下,用心血浇灌出一个又一个骄人的学术成果,用生命谱写着卫勤循证决策拓荒者的动人乐章。
“卫勤循证决策之路不管多么艰难,只要国家与军队需要,我们将一直坚持走下去。”这是张鹭鹭率团队获得此次‘三星’人才创新团体后的感言。
站在我军首个“卫勤决策支持”重点实验室里,记者仿佛看到一支神勇的急行军队伍,正在张鹭鹭教授的率领下,朝着卫勤管理事业前沿一个又一个制高点奋勇突进……(本报通讯员 肖 鑫 俞 治 本报记者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