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7月9日电(记者李陈续)7月7日是星期天,安徽马鞍山高专的刘老师照例又来到市里图书馆。自己单位藏书丰富,网络搜索也很便捷,刘老师之所以非要到图书馆,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电子阅览与江苏南京资源共享,可以查到科研需要的“小众化”资料。刘老师说:“图书馆这么一‘跨’,我们读者就免去了跨省的奔波。”
这个名为“马宁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项目,是马鞍山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之一。作为中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在文化服务建设上一直不乏增量。但是,已经快速发展的文化事业,仍然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于是,马鞍山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用开放的视野来统筹文化惠民的资源。
无论藏书、设施,还是全覆盖的24小时自助系统,马鞍山图书馆都堪称一流水准。为更好地满足需求,市图书馆在《马宁文化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基础上,与金陵图书馆实现读者相互认证、数字资源共享、联合目录查询。隔着55公里空间、两个省的一“跨”,让马鞍山电子图书资源扩张了四五倍,相当于增加了数以百万册的藏书。同时,马鞍山与相距47公里的芜湖实现了院线“同城”衔接,优秀剧目互相纳入对方的演艺院线;并“同城”优化配置演艺策划、编导和表演人才。
文化与教育分属两个部门,学校完备的文体设施,长期利用效率不高。马鞍山“跨系统”配置资源,实现了各级各类学校文体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建立起统一物管和委托专业团队管理的社会化模式。这一“跨”,让马鞍山建设以大型文化设施为点,以城市广场、游园为线,以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圈”,变成了现实。
送戏下基层的公益性演出,改革前是国有院团的“特权”。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马鞍山探索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形式,推行配送机制。通过供需见面会,不仅实现剧团演什么戏与老百姓想看什么戏对上“点”的按需供给,而且实现了“谁来演”的市场竞争定夺。这一“跨”,国有院团端正了参演态度,民营院团提高了积极性。
“市民免费开放日”、最低票价20元的“打开艺术之门”系列演出……马鞍山大剧院几乎天天都有文化热点。但这个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文化地标2010年建成时,如何经营却让决策者颇费精力——按惯例国有文化资产理当政府运营,但缺乏资源和开发能力则必然会使之成为低效甚至是负效资产。从政府到市场的这一“跨”,让市民每年可以看到上演包括50场以上国际演艺团体在内的200多场精彩节目。
打破封闭才能满足文化需求
李陈续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井喷”式增长。许多地方的宣传文化部门感到压力巨大,往往把无能为力的根源归结在投入不足、增量欠缺上。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欠账,无疑是文化服务滞后于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但是,也应该承认,文化服务存量的低效和负效,同样甚至是更大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虽然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投入逐年增长,但事业政府包办和资源条块分割的封闭状态,已经成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一大障碍。
马鞍山市是中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它并不具备“无止境”投入的财力,也不具备无法复制的文化资源,而是在保持适度质量的同时,通过“跨区域”“跨系统”“跨所有制”配置文化资源,让市民得以“饱餐”文化精品。马鞍山的成功,其实就是一句话:打破封闭才能满足文化需求!
打破封闭,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我们对上项目、做产业,早已具备开放的思维与行动。但在发展文化事业时,仍然把目光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实,正如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一样,文化事业也必须互通有无。文化事业建设上的“拿来主义”和只求所用、不求所有所在的境界,尤为重要和必须。
打破封闭,必须要走出利益的“围城”。长期计划经济遗留的条块意识、区划意识,人为的把公共资源打上了地区或团体的烙印。为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文化需求,我们必须用行政加市场的手段,打破这种敝帚自珍的既得利益。要以“文化惠民”为根本出发点,整合资源,统筹运用,服务于市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
打破封闭,必须运用深化改革的办法。要充分遵循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的基本规律,既要做到实施改革“拿得起”,又要做到顺畅运行“放得下”,一切以事业发展、群众满意为标准。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文化事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既要抓好增量加大投入,也要打破事业政府包办和资源条块分割的封闭状态,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的效益。这一点,地处中部的马鞍山能够做到,对发达的东部、欠发达的西部,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