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7日 星期日

    神情远去

    蒋新军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7日   11 版)
    神情远去(海报) 马 列

        今年8月,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将以团体形式参与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参展作品融入了作者们对于摄影的理解,共同诠释了一个主题——

        2012年8月,走在贵州剑河县的一个苗族村寨里,我感受到的都是淳朴自然的乡土气息。当我望见一位苗族老人,弯着腰,拄着拐,颤颤巍巍从小路上缓缓走来,便举起了相机,选好角度,等待她愈走愈近。然而她却突然停住了,下意识地转过身去,嘴里在念叨着什么。我赶忙问一旁的小伙子她在说什么,小伙子告诉我,这位老人年纪大了,她怕你拍照影响她的健康。我恍然想起一个古老的民间说法:拍照会把人的灵魂带到照片里去,人的寿命就减少了。

        与这样的说法相反,有人认为,自己拍的照片甚至可以赋予被拍摄者以新的灵魂和魅力。于是,我们会在那张经典的照片中看到一个永恒的“大眼睛”,时时从眼睛里看到希望与渴求。

        摄影,是人看世界的一种方式。摄影者手上的镜头,一直处于寻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神情,让你忍不住按下快门?或喜,或悲,或惊,或惧,或疑,或虑,或一无所有,但却打动了你,也因此才会打动别人。作为摄影者,我们尊重镜头中的人物,正是他们的神情使定格的画面有了灵气。

        2013年5月的一天,我来到云南东川红土地的一个坡道旁,如愿看到了一位胡子花白、手持大烟斗,身着羊皮袄的彝族老人,他的妻子——带着头巾、眼睛很小的老太太陪着他坐在一块石阶上。看见手上端着相机的我走到他们面前,老太太先开口了:“是要照相吗?”我从包里拿出几张照片,说:“不要照相,是要把相片给二老!”他们拿过相片一看,上面不正是他们自己么,老爷子顿时笑得嘴都合不拢,唯一的一颗牙尽情地享受着阳光,老太太倒是镇定,说相片照得很好,就是眼睛小了点。一旁的人说,来这片红土地上给二位老人拍过照的游客成百上千,但返赠照片的寥寥无几。这次我帮同事老徐转交的照片,寄托了他对被拍摄者的感激与祝福。

        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拍摄经历中,养成了与陌生人交流的习惯。哪怕不用语言,仅仅是通过镜头,也能诱发一场心灵的共振。

        所以当同事大郭走在震后的雅安宝兴县的废墟上,他选择远远地、无言地用镜头留下了一个一个孤单的背影,以及互相扶持的手掌。有人看见他在拍摄,默默地点了点头,这没有对话的交流,也许胜过一些安慰的言语。

        其实,一个寻觅的镜头,往往具备沟通的能量。相机的存在,似乎能让人产生一种默契,你透过取景窗看别人,别人透过镜头看到你,沟通就形成了。去年夏天,青海省马兰滩草原正是水草最好的时节,两个在草丛里玩耍的小男孩主动向同事小于打了招呼:“姐姐,看我捉到的蜻蜓!”十岁的孟克,忙不迭地把“战利品”送到镜头前,然后“抢”过相机,熟练地给自己的小表弟拍照。小表弟似乎也不愿意示弱,在镜头前蹦蹦跳跳,活泼的剪影,如同一道弧线,映在绿海之上的蓝天白云间。没有隔阂的拍摄,对于摄影者来说,是一种天赐的福分。

        相机里留下的画面,似乎永远少于眼睛看到的,但又可能远远大于眼睛看到的。一位摄影师说过:“那决定性的瞬间是可以与所有的观赏者分享的。但其他那些瞬间、那些不具有决定性的上百万个瞬间、所有没有结果的探索,都在我们身上囤积起来,形成我们的孤寂。”

        当一瞬的神情被你留在画面中,也代表那一瞬神情永远地远去了。每端详一次,画面里的神情都离你更远。在远去的那端和此刻的你之间,拉长着一份愈加渺远的思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