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7日 星期日

    历史人物

    先行者的历史脚印

    ——评《郭嵩焘全集》

    马美著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7日   05 版)
    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像

        光绪元年(1875)2月,英国驻华公使翻译马嘉理在云南境内搜集情报,行凶伤人,被愤怒的群众打死,是为历史上著名的“马嘉理事件”。此事发生后,英国公使提出了很多无礼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速派大员赴英通好谢罪。积贫积弱的清政府迫于无奈,选派熟悉洋务的郭嵩焘出使英国,他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署理广东巡抚、驻英法公使等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曾协助曾国藩筹集军饷、购置军械、办理捐输、创设厘金,并亲率湘军援救江西,对湘军获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事功也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肯定。郭嵩焘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对我国进行疯狂侵略的时代,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代。他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非常痛恨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希望国家能够强大。在任公使期间,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考察议院、学校、工厂,拜会各国驻英使节和访英各国政要,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作出了很大贡献。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洋立国“政教修明”,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以应对西方的挑衅。此书在国内出版后,又受到守旧士大夫的猛烈抨击,视他“有二心于英国”,以致该书被毁版,不许发行。由此观之,足可见郭嵩焘作为洋务先知的勇气与见识,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艰难。

        郭嵩焘一生勤于著述,尽管其“生平撰著大半散佚”,但仍然留下了大量的文字作品,它们是研究郭氏思想及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在郭氏的著作中,表现了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行者的艰辛足迹,以及筚路蓝缕的开创与探索。如他在日记中写道:“能知洋情,而后知所以控制之法;不知洋情,所向皆荆棘也……京师士大夫不下万人,人皆知诟毁洋人,安事吾一人而附益之?但以诟毁洋人为快,一切不复求知,此洋祸所以日深,士大夫之心思智虑所以日趋于浮嚣,而终归于无用也。”(《郭嵩焘日记》)光绪三年(1877),郭嵩焘在给李鸿章的一封信中指出,士大夫喜欢吸“洋烟”、用“洋货”,“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致李鸿章》)。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郭嵩焘以湖湘文化的坚韧执着精神,致力于宣传洋务和办理洋务,这在其笔下多有记载。郭氏虽然官至二品,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或在书院从事教育活动。他对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尤其是对经学很有研究,他非常推崇乡贤王夫之,认为“其尤精者《周易大传》、《读四书大全》,实能窥见圣贤之用心而发明其精蕴,足补朱子之义所未备。生平践履笃实,造次必依礼法,发强刚毅,大节懔然”(《请以王夫之从祀文庙疏》)。正是受到王夫之“践履笃实”的影响,他才能从实际出发,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图自强,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过人见识。

        《郭嵩焘全集》,全15册,按照经史子集编排,包含郭氏的奏稿、日记、诗文集、学术专著等。编者广泛辑佚,搜集到英国档案馆和国内多家图书馆珍藏的郭氏文稿,这些文稿弥足珍贵。第一任公使郭嵩焘全集的首次整理和出版,对研究郭氏本人以及晚清历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回顾中国走向世界的艰辛旅程,一代代人的努力与探索,更觉先行者的宝贵。

        《郭嵩焘全集》(全15册)〔清〕郭嵩焘 撰 梁小进 主编   岳麓书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