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6日 星期六

    民生观察

    “速度”“温度”如何协调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6日   10 版)

        前不久,一则关于广东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对于民生发展的高度关注:这个人们眼中富庶、繁华的省份,在某些民生保障指标上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乡居民养老金每月仅为65元。

        无独有偶,中国统计学会日前发布的2011年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也显示,一些地区如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人均GDP排序相对靠前,但发展与民生指数排序却相对靠后,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不协调的现象凸显。

        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财政支出也逐年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我国民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一个时期,我们在民生改善方面,依然存在“欠债”问题。目前,我国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民生发展水平很低,弥补历史欠账迫在眉睫。经济发达省份民生指标不高让我们再次对当前“民生缺失”和“欠债”的现状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注重保障民生之本,构建社会安全网,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们国家追求的社会目标之一。纵观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我们看到,目前较低的消费水平决定了我国在扩张居民消费上还有很大的潜力,一旦这种潜力被挖掘,将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持久的拉动力量。可以说,没有夯实的民生,就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

        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7月1日起,江苏、四川和辽宁三省再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截至目前,2013年全国已有18个省区市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这表明,我们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福祉以惠及民生,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的统一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改善民生的需求很迫切,但要真正实现民生改善目标,补齐民生“短板”依然需要“量力而行”。欧债危机也时刻警醒我们,过于优厚的社会福利制度必然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反过来阻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并最终影响到民生发展。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时,不能超越国情,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力增长要同步。这是因为,民生发展的前提是经济发展,但是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同步,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民生,也不能只强调民生而不发展经济。为了避免类似欧洲高福利带来的后果,我们的福利制度设计要与财富增长相适应,保持工资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力速度同步增长,实现经济增长和民生建设的协调发展,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统一起来。

        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相协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既要注重发展速度,又要强调民生“温度”。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改善民生留出空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相协调,需要健全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从而有效疏通社会保障刺激消费、内需的机制。要加大对医疗卫生、廉租房、子女教育、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扶贫开发力度等保障措施的投入,充分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拉动国内消费、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消费乘数效应,提高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相协调,应当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制衡”的行动框架,构建政府主导、国民共建共享的民生社会模式。除了政府主导外,还应发挥市场和社会的自主调节作用,在制约政府权力的同时紧密合作,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个人等多元参与的民生发展格局。政府要通过政策鼓励或资金扶持等方式,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促成他们与政府广泛制衡和合作,共同应对民生发展中的问题。

        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相协调,需要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事关不同群体的利益分配,涉及保险、福利、救助、优抚等各个领域,相关主管部门众多,面对的社会经济背景也十分复杂,同时还要应对人口老龄化、贫困和失业等诸多严峻挑战。这些问题,都要求相关部门更好地平衡社会保障各类人群的具体需求,协调相关部门间的利益关系,有效维护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统一。(新闻观察员 李 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