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关注大学生就业

    调课程 转观念

    ——看行业特色高校如何破解就业难题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5日   06 版)

        在一些人所称的“最难就业季”接近尾声之际,记者在北京、江苏等地采访时发现,许多行业特色高校今年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就业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学校有关负责人说,只要专业和观念适应社会需要,就业空间并不小。事实上,这些高校在调整专业设置、转变学生观念、加强校企合作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

     

    调课程:专业对路很重要

     

        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本专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地质工程、审计学、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15个专业,这些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成为就业的“绿色通道”。

     

        李小康是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生,经过半年的奔波已经找到工作。他说,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还是“专业能力”,“给我‘offer’的是一家开展器官移植研发工作的公司,HR比较欣赏我做的疫苗设计方面的课题。”

     

        “今年的就业情况是: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就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处长张新娟这样总结。她认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人职匹配”,高校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据介绍,华北电力大学每年都针对往届毕业生进行“毕业一年后调查活动”,详细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和发展情况,形成《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并据此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同时,随着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新增专业或专业方向。

     

    转观念:基层西部天地宽

     

        “去哪儿工作?做什么工作?一直摇摆不定,找工作就比较难。”面对今年的就业市场,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生杨慧道出了许多人就业的彷徨心态。对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的杨慧来说,能够签下老家山西的晋城市水务局已经很满意,她并没有一心要留在北京。

     

        “我们做过统计,2005年我校大约60%的研究生能找到在北京落户的工作,这个比例逐年下降,到去年大概只有25%。本科生更少,去年约为3%。”中国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洋直言不讳。在李洋看来,“就业难”并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很多求职者不切实际要留在大城市找公务员、大国企这样的“好”工作。

     

        事实上,行业特色高校的广大校友分布在全国,许多人都成长为栋梁。从2009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就开始大力倡导“入主流、下基层、立大志、成大业”的就业理念,不断激励毕业生到主流行业就业、从基层开始发展。据李洋介绍,这几年农大每年去西部去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约为1000人次。

     

        转变观念为毕业生打开了就业空间。截至目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部今年去西部就业的本科生达到310人,约占该校北京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0.94%;中国农业大学已报名大学生村官的也有150余人,还有近百名学生成为各地选调生……(本报记者 方 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