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十年执著田园梦

    ——西南大学科技扶贫的“石柱模式”探索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5日   01 版)

        一边是全国重点大学,一边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者深度合作,能不能实现地方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学校教学科研上台阶的共赢?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0年来的共同实践,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我们要引导更多的人,做农民最期盼的研究。”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说。自从和西南大学共同建设“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10年来,石柱县先后成为“中国黄连之乡”“中国长毛兔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最大莼菜基地”“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绿色小康县”。

     

    带着课题走田垄

     

        西南大学获得过“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和“全国扶贫先进集体”等众多荣誉。“过去的科技扶贫方式,往往是短期、分散,以单一项目为支撑,带动辐射效应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够。”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说。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决定主动调整思路,调动全校科教资源,长期稳定在一个区域集中转化科研成果,在服务地方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

     

        10年前的石柱既是农业大县,也是农业弱县。西南大学14名专家教授和石柱县相关部门,历时10个月编制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绿色生态经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绿色为体、特色为魂”的县域经济发展框架,突出发展“草、药、菜、游”四大农村经济重点特色产业。

     

        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发扬“风吹当打扇,落雨当流汗;黑夜当白天,一天当两天”的工作精神,带着课题走田垄,帮助农民奔小康。60多岁的桑蚕专家林元吉为了让农民听得懂“高效生态化产业讲座”,用重庆方言大声地讲解专业知识。在“省力化养蚕法”受到欢迎后,他又趁热打铁,一家一家推广“桑、蚕、草、兔、菇、气”的“高效生态蚕业”。石柱是全国的辣椒大县,但辣椒易病多虫。年近古稀的植保专家邓先明不分春夏秋冬跟踪病虫害,在几个作物周期里就写出了20多个病虫害预警和防治技术指导方案。当地农民熟悉了他戴着草帽、挽着裤腿的形象,笑称他是“庄稼地里的活济公”。

     

        县校双方10年来共同实施了130多个合作项目,共同研发了近100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一个个专家教授带着课题,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到田间地头。石柱人熟悉了他们的名字和身影,他们用汗水浇灌了这片希望的土地。”石柱县委书记郑平说。

     

    创新机制为“三农”

     

        高校参与科技扶贫,过去都是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先立项,学校再组织专家教授们去做,“完成项目数”成了总结扶贫成绩的标志。黄蓉生说,学校希望通过县校合作,探索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校科技扶贫新模式。

     

        西南大学动员全校的力量参与到“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的建设中来,专门成立了县校合作领导小组和县校合作专家咨询组,设立了常设机构校地合作处,在石柱常设驻石柱基地办事处,实现县校合作无缝对接。学校常年选派科研人员到乡镇和村社举办农技培训班,林元吉、邓先明、林德清、冯昌荣、何庆邦等离退休教授组成的“晚霞专家组”,长期蹲在乡镇和村社,帮助一家一户解决技术难题,发挥“一个专家带动一个产业”的作用。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化和石柱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西南大学又先后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通过实地调研编制了“石柱县黄连产业链策划”“石柱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60多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开展科技扶贫的同时,启动“智力扶贫”工程,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在石柱开展“1+1”帮困助学,同时发挥师范教育的优势,选派优秀的师范本科生到石柱乡村中小学“顶岗实习”,深入开展助教助学工程。为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2012年7月,西南大学以综合示范基地为基础建立了石柱研究院。

     

        “10年间,县校合作努力实现科技研发与地方重点产业发展相融合,科技成果推广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相融合,技术服务与地方实践性人才培养相融合,促进了石柱经济社会发展。”石柱县县长左军说。

     

    “石柱模式”遍地开花

     

        作为一个集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石柱县在校地合作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助推县域经济腾飞的富民强县之路。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8元,较2003年增长了3.19倍。依托西南大学科技支撑构建特色产业科技服务网络,使全县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超过57%。2007年至2012年,石柱连续5年被评为“重庆市科技工作先进县”,两度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西南大学也通过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与自身同步发展的兴校育人之路。科研人员充分利用石柱县的特色资源优势,先后争取国家和重庆市科技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技术专利30多项。

     

        10年间,依托石柱基地培养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近300人,接纳学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实训1200多人次。一批中青年教师在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石柱这间大实验室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校地合作“石柱模式”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合作单位。据西南大学校地合作处处长程龙介绍,仅2012年学校就签了23个战略合作单位,使校地合作的项目合作单位扩展到了20个省区市;西南地区的29个地市县和一大批产业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校地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2012年,西南大学签署校地合作项目255项,同比增长44.1%。(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