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叶巴村的哈哈乡长

    吉米平阶 《 光明日报 》( 2013年07月05日   13 版)

        一年多前,我随单位驻村工作队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八宿县林卡乡叶巴村驻村一年。叶巴村坐落在怒江中游,被横断山脉的群山环绕。刚刚进村的时候,村级公路初通,不通电,没有电话信号,用水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年多过去,现在的叶巴,村级公路已通到村口,户户用上了太阳能,安全饮水工程已完工,电话信号塔、灌溉水渠正在建设……随着西藏政府对农牧区建设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叶巴一天天改变着模样,而那些在叶巴经历过的人和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相反,有些人、有些事一直鲜活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这其中,就有哈哈乡长。

        哈哈乡长的本名叫次顿珠,藏语实际上叫次仁顿珠,叶巴的发音快,就成了“次顿珠”。次顿珠哈哈乡长去年64岁,在西藏撤区并乡之前,曾经担任过林卡乡和然乌乡的聘用乡长。西藏过去有区的建制,相当于现在的乡,那时的乡比现在的村大一点,叫公社。哈哈乡长算是老资格的乡村干部了,叫他哈哈乡长,是因为他整天嘻嘻哈哈,在县里乡里人缘很好,次顿珠这个本名没多少人知道,哈哈乡长的名头倒是响亮得很。

        记得我们进村的那天晚上,由乡干部带着在村医生群培家借宿,有一个会说一些汉语的村干部拉着我们的手不断说“谢谢”,他就是哈哈乡长。当时我们奇怪,什么还没做呢,谢谢啥呢,后来熟悉了才知道,在他的语言系统里,这是拜托的意思。

        哈哈乡长懂点汉语,对村里的情况又很熟悉,我们的接触就比较多,逐步了解到,撤区并乡后他被解聘了,一次性给了补偿,不多。我们驻村后他经常向我们反映,说县里有领导告诉他现在有了新政策,对他这样的聘用干部每个月还有补贴。我们听了很高兴,帮他打听,得到的回答是,这个问题现在还正在调研,还没有最后的决定。希望调研之后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因为他家还真困难。

        哈哈乡长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嫁到林卡乡,两个儿子也不在家。后来知道,两个儿子曾经因为与人发生争执,把人打伤了,他一个弟弟在县里当电影放映员,帮他赔了许多钱才了断;两个儿子就外出去打工,许多年一直没有回来;家里有儿媳妇和4个孩子,3个在上学,全家五六口人,就靠他一个人撑着。

        哈哈乡长在村里属于见多识广的人,而且很热心公共事务。在我们建立每一户的户情档案时,有的村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几棵树,孩子哪年出生的,他全知道。因为见过世面,他家田地的出产就比别人家的丰富,韭菜呀、莴笋呀,县城里时兴的蔬菜他都种,核桃树、苹果树也比别人家伺弄得好,别看全家就他这么一个劳动力,地里的活儿还真不含糊。村子里的家庭多把小孩送到离家不太远的东坝小学念书,而他把3个孙子孙女都送到了县小学,在培养下一代的问题上,一点都不计较成本。

        哈哈乡长腿不好,走起路来左右摇摆,那是1973年人民公社时期修建那条从尼巴村到叶巴村的水渠时受的伤,但这一点不妨碍他四处走动。他尤其喜欢到县里,县里老一点的干部大多认识他,有点如鱼得水的意思。他跟乡里也很熟,村里要领的许多款项,多是他领下来的。有一次,乡里发给每户的护林补贴,大约有十七八万元吧,他主动请缨去取。从村到乡所在地,过去步行或骑马,得3天左右,现在公路初通了,坐摩托车去,三四个小时。不过公路碎石泥泞路段不少,冬天积雪的时候更加难行,危险系数还是很大,哈哈乡长不顾这些,能出去跑跑,他十分乐意。这一去就是许多天,临近的普龙、尼巴村都把钱发到大家手里了,于是就有村民开始犯嘀咕,说哈哈乡长不会是拿钱去打牌了吧,不会是喝多了酒把钱弄丢了吧,云云。又过了几天,他摇摇摆摆嘻嘻哈哈出现在村里,说在县上碰见了老朋友,一时半会儿脱不了身,还拿出老朋友们送的好烟好酒显摆,就有人对自己的护林费更是担心。

        第二天,几个村委召集大家在村委会院子发钱,每家几千几百元不等,热闹非凡,仿佛过年。发完之后钱数不多不少,让我们很是佩服,他跟没事人似的,依旧嘻嘻哈哈如故。

        春天来了,他第一个给我们送来韭菜。春天里的头一茬韭菜,我们用它拌着腊肉包包子,那个香,别提了,现在一想还满嘴生津。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吃到了他家地里的小白菜、辣椒、西葫芦、莴笋等等,他家的菜地成了工作队的生活基地了。当然不能白吃,我们也报之以罐头,也常常请他来吃饭,顺便了解更多的风土民情。哈哈乡长对民俗文化之类并不十分在行,显然跟他在那个时代的经历相关。在陪我们走家串户的时候,他不时会给我们介绍,这家过去是代理人(在旧西藏,有一些权贵的庄园土地因为偏远,找人代为管理收租,这样的人叫代理人),那一家是富农,在他身上,那个时代的痕迹还很浓重。哈哈乡长跟村民的不同除了这些,还有就是少了些陈规,村里过年杀猪,请他来;乡里的干部来村里,他们一起到怒江去炸鱼;听说还打过岩羊。在他身上,没有那许多禁忌,喝酒吃肉,十分开心。

        他成了我们与村里工作十分重要的纽带。

        去年春天,村小学破土动工了,承建方是四川的老板,带的工人都是内地的农民工,与村里完全无法交流。好在有哈哈乡长,安排工地上要购买的沙石木料、村里每家每户轮流做小工,与老板就工钱或料钱讨价还价,没有他简直不行。那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学校的工地上,早上给大家派活,中午下午给混凝土浇水,忙得不亦乐乎。看着他蹒跚地拉着水管在工地上走来走去的身影,我们想,这叶巴村还真缺他不得!

        (作者为西藏作协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