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2013年6月20日中国的首次太空授课。
作为天地间的双向音视频太空授课,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太空课堂——天宫一号的视频信号就来自我国去年完成的第一代“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体系,这是当今技术含量最高的通讯卫星。而作为太空授课的另一端——地面课堂则需要有稳定的信息网络环境,人大附中是国内中学中最早进行网上远程教学的中学,以成熟、丰富的远程教学经验,确保,授课过程顺利圆满。
本文是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的教师之一——人大附中宓奇老师的感言。
我是一名普通又幸运的物理教师,和北京101中学史艺老师一起担任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的教师,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是重要的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让学生透过奇妙的现象去探寻科学本质?如何让学生面对新现象能进行深刻而又具有创新性的思考?如何让学生能把发现与捕捉问题变成一种习惯?如何让学生自主地设计探究实验?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让学生在道德心的指引下应用科学知识为全人类造福?这些都是留给我们的课题,都是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
这次太空授课只有短短的50分钟,但我见证了各界齐心携手、共同培养具有中国魂、道德心和创新力的青年一代。这可能就是我心底的教育梦想吧。
此刻,我正期待着那几位良师益友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