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中国要赶上时代,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面前赢得主动,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进科技创新,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怎样把共识化为现实?
太多的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成了院、所的“陈列品”。它们为什么没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去造福社会和大众呢?
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对比数据: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我国则为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这已经是近些年不断进步的结果。这个对比提醒我们的不仅是一个难堪的现状,更是在我们头顶上猛击的一掌。太多的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成了院、所的“陈列品”,而它们本应早早转化,效力于经济发展,造福于社会和大众。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仅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更要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让国家、社会、民众共享“科技”之福。
从现实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来看,大批创新成果转化谈何容易。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根本问题,是将产、学、研的“产”仅仅理解为形成最终产品的企业。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接力过程,形成最终产品的企业只是后端的一站,现在缺乏的就是从高校、研究机构到形成最终产品的企业之间的中介。这个中介,根据国际社会的经验,就是科技服务。科技服务这一中间环节强不起来,产、学、研相结合就难免断了链条。
科技创新并不能一步就达到目标,它很像接力赛跑,不同的是科技创新的接力跑,距离可能很长,选手可能很多,时间不是以分钟计算,而是以月甚至年来计算,每一棒都在接近终点。在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它为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设计、检测认证、信息咨询、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一棒接一棒地接力使科研成果步步推进,直至形成最终产品。
科技创新驱动在深圳已形成气候,2012年3月16日,成立了科技服务业协会。除了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资源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行业的54家创会单位外,还有协会会员单位,包括公共服务类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交易、技术经纪人、投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专业服务、综合服务等)、行业协会等,在深圳科技服务行业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为什么那么多科技界人士欣喜地注视着深圳科技服务行业协会的出世?虽然它成立时间不长,却像一滴水折射出七彩之光。它将为深圳乃至珠三角的世界级制造业基地提供便捷的科技服务,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全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经验。它有利于建立科技服务的行为规范、服务标准、资质认定、信誉评估等行业自律制度,提高对科技服务机构及其相关活动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快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同时,促进科技服务资源整合、促进从业机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九三学社中央关注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韩启德亲自带队,深入基层调研,探索如何破解科技创新驱动的难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带领一批关注这个问题的专家和国务院几个部门的领导,赴深圳实地调研,探索如何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难题。
在与深圳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代表座谈时,每一次调研韩启德都仔细听、认真记,并不时询问有关情况,提出问题,带领大家共同思考如何解决难题,使调研层层深入。他忧心的是目前我国有大量高新技术成果躺在科研院校。所以他提出,只有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其中,才能突破这个瓶颈。他打了个比喻,好比演出一场戏,仅有剧本和主要演员是不够的,还得有导演、灯光、舞台设计等中间环节。
为了助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韩启德今年初曾经到科技服务业发展较早的上海进行调研,春节前同科技部部长万钢交流了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看法,在国务院征求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座谈会上又阐述了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大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建议》。这一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提案委、联络局共同的视察题目。
全国政协和九三学社到深圳进行党派专题大调研,是因为深圳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根据科技创新的需要,发展了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初步构建了科技服务体系。2011年12月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为首批三个“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参加调研的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成员和专家们认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破解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首先需要研究的是我国的弱项,即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科技服务”。
科技服务本身也要创新,广东有一些技术推广机构,已开始从下游向创新活动的中上游转移,直接参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
科技要创新,科技服务也必须创新。
广东省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那里,科技服务业正在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新载体、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广东不仅重视科技服务,还十分重视科技服务创新,让人耳目一新。
广东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科技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球范围的信息传播、商品交换、人员往来以及资金流动的加速,也要求科技服务机构在具备全球战略视角的同时,加快管理理念创新,提高服务的效能。
以往的技术推广服务主要位于科技创新活动的下游,一般并不参与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而是主要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成果商业化。这并没真正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产学研脱离的问题。因为,创新的技术从实验室到投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会有很多环节,企业要了解科技创新成果也要眼见为实。
据广东省科技厅介绍,为了突破这些瓶颈,近年来,广东已有一些技术推广机构开始向创新活动的中上游转移,直接参与到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中,在研发的前期就与研究机构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但向企业推介技术,还帮助企业去实施,为企业提供从立项、融资、研发、咨询到技术管理各方面的服务。这样,就使企业在看到科技创新价值的同时,也体验到科技服务的真正价值。
科技服务业在国外已有上百年历史,我们才刚刚起步。但由于国情包括人员素质的特殊性,我们在发展科技服务时,既要认真研究国外的成功经验,更要重视自己的实践,努力根据我国的特点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服务创新体系,把我们的弱项变为强项。
政府转型是发展科技服务的关键,政府应如何作为?深圳和北京中关村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广东省和深圳市的经验表明,发展科技服务的关键不仅体现在市场的作用上,而且体现在政府的作为上,体现了政府对科技服务创新的重视。
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根据这几年实践,体会到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是当前要解决的大问题。这是因为,科技创新既然是创新,有成功的希望,肯定也会有失败的风险,因此单靠企业自己在市场中打拼,是很困难的。事实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对于科技创新都是有政府支持和资助的。科技服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科技创新提供可靠的支持包括财政支持。
从事科技服务业的管理者几乎一致认为,在推进科技服务时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并非是说政府可以不作为。
政府能够从高层面上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的管理和领导,制定市场准入制度,通过科技服务机构的能力和素质,做大做强一批专业性强的科技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服务机构的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
同时,政府要扶持和引导科技服务业发展,既要加大政府对科技服务机构的专项资金投入,又要引导社会资金的多元投入,还要完善创业投入、风险投资、技术创新基金、科技担保、知识产权抵押、科技保险等为支撑的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和环境。
除了深圳,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孵化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企业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目前,软件园孵化器累计引进企业519家,其中有留学人员企业128家,孵化器投入创业扶持资金累计达1500多万元,企业累计获得政府资助逾5000万元,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近10亿元。
在北京海淀区,像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这样的科技服务机构不是唯一的。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海淀区拥有87家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41家,包括国家级14家,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11家;大学科技园19家,其中国家级12家;留创园21家;科技企业加速器5家;高端人才创业基地1家。在海淀区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中,创新型孵化器成为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创业孵化体系的新生力量。
新型孵化器之所以能够雨后春笋般地在海淀茁壮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海淀区政府长期来始终支持创业孵化机构发展。为了强化政策的引导作用,海淀区还修订出台了《海淀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支持办法》和《海淀区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支持办法》等政策,安排8000多万元财政资金,提供低成本办公空间,培育留学生企业,引进高端人才,设立“海英人才”专项奖励等,增强了孵化器产业培育能力,为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报记者 倪迅)
资料链接
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科技服务”指的是使用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为生产服务。比如我们常说的“科技下乡”。
但从科技创新的要求来看,“科技服务”主要指的是通过政策、法律、资金等为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服务。比如各地科研园区建立的创新型“孵化器”,就是为科技创新服务的。
这两种科技服务好比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从科技创新的趋势来看,这两种“科技服务”很可能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