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纱幕在灯光的晕染下仿佛雾霭,在越女们舞动的轻盈白纱间,西施来到了浣纱的江畔……20日晚,作为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的开山之作,已五度上演的歌剧《西施》再次以优美的文辞、高古的情怀、唯美浪漫的舞台写意和穿透人心的悲剧力量,奏响了一曲令人心碎的美人挽歌,带领观众一次次走进那段惊心动魄的春秋岁月。
让中国人喜欢上歌剧是创作追求
6月19日晚上,歌剧《西施》彩排前,一群来自国家大剧院歌剧兴趣培养基地的学生早早地坐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开始聆听一堂特殊的导赏课。“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部歌剧的主人公正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西施》的作曲雷蕾向孩子们娓娓道来。
对中国观众来说,歌剧是个舶来品,听不懂意大利文、德文、法文,不了解国外的文化故事背景,成为部分观众的欣赏障碍,而歌剧《西施》在这方面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门。《西施》音乐指导黄小曼说:“我们整个创作团队的共同追求,就是要让中国人喜欢上歌剧。”
作曲家是歌剧的魂。雷蕾创作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便衣警察》《四世同堂》等作品谱写出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旋律,对于作品调性的把握和大众喜好的了解可谓炉火纯青。《西施》的音乐在吸收江南民风的同时,糅合了西方的歌剧语言,通俗易懂,亲切好听。比如剧中多次出现的咏叹调《绸缪》,借用了《春江花月夜》的元素,旋律如泉水自然流淌般流畅;而《影子之歌》《请你用手指向越国》《春天的鲜花开满伤痛的祖国》等经典咏叹更令许多观众难忘,在走出剧场时已经能够轻声哼唱。
“《西施》的旋律性强、歌唱性好,观众听了亲切自然,这就是本土创作人员在本土文化上生根开花的好处。”黄小曼这样评价。《西施》自2009年10月首演至今,近4年内已上演6轮,这就是作品生命力的最佳证明,也成为了歌剧普及中的精品入门课。
在历史尘封中“寻找”西施
将2500年前的古老传说用西洋歌剧的形式来展示,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西施》却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近三个小时的表演艺术地呈现出唯美、浪漫、深沉和诗意,而西施最终的悲剧宿命更带来了一种直达灵魂深处的冲击与震颤,令人久久无法释怀。据悉,该剧编剧、著名作家邹静之为了还原一个真实、动人的西施,亲身游历了西施故里诸暨,研究过几乎所有与西施有关的史料,走访了多位史学家、哲学家,最终从历史的尘封中“找”到了西施。
“西施是一个中国人既熟悉又不熟悉的人物。说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美得沉鱼落雁,不熟悉是因为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有人说她是国家英雄,有人说她是美女间谍,历史对这位女子的定位始终是模糊甚至是充满想象的。”邹静之说。
歌剧《西施》没有将故事停留在简单的爱情层面,也没有拿“潜伏”与“谍战”的话题来大作文章,而是讲述了西施和她祖国的故事。不幸的命运让拯救国家危难的重担落在了这个女子柔弱的肩上,她怀着对故土的大爱,无奈地承担了下来,却最终在祖国胜利的欢呼声中,被抛弃在了国家的背影里,抛弃在了历史的身后。
一个看似单纯的故事因此有了厚度,也平添了令人回味的深刻意味。正如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该剧监制邓一江所说:“春秋,是一段值得被怀念与玩味的历史,西施,更是一位值得被阅读和理解的女子。当你看过了这部歌剧,你就会明白西施为什么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女人,歌剧《西施》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美人挽歌。”
强大阵容为复排锦上添花
此次复排不仅汇集了张立萍、戴玉强、孙砾、吴碧霞等首演明星,更邀请女高音歌唱家么红与实力歌唱家张英席全新加盟,带来一组全新的美人西施与越王勾践。
曾在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图兰朵》《艺术家盛宴》《蝙蝠》《赵氏孤儿》等多部歌剧中有出色表现的幺红,总能以她具有张力的歌唱与表演征服观众。此次加盟《西施》,她不仅要在短时间内拿下剧中的多个高难度唱段,更要与“老”演员磨合、与“新”搭档出彩。而首次出演“勾践”的张英席是师从多明戈大师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曾出演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艺术家生涯》,其优质的声音与俊朗的外形总是备受瞩目。此次出演“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令张英席感触不小:“这是个家喻户晓的励志人物,提到他大家会想到卧薪尝胆的英雄大丈夫。但是剧中这个角色被赋予了更多层次,他的忍辱与崛起,他内心的黑暗与光明,使人物更加饱满。”
剧中的另一亮点,是传说当年由西施本人原创、吴王夫差沉醉其中的一段美艳舞蹈——有着中国踢踏舞之称的“响屐舞”。脚穿木屐,裙系小铃,木屐踏在木板上的回声与裙上小铃清脆欢快的声音相互交织,变化万千的身法舞步与排列组合令人目不暇接。本轮演出重新排演了这段舞蹈,不再是纯粹的展示,而是编入剧情、为冲突埋下伏笔,成为西施赢得夫差垂爱、激怒吴臣的一场重戏。
复排导演沈亮认为,这次《西施》将更成熟、更全面地展现其内涵,无论在舞台调度还是人物塑造方面,主演们越来越游刃有余,并从演出中获得享受。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