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文化评析

    被涂鸦的岂止北大庙墙?

    刘巽达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9日   02 版)

        一些人被“法不责众”的“安全感”迷惑,不少丑陋行为尚未受到“群起攻之”,不堪的涂鸦正给社会文化带来斑斑劣迹,并污染着民族的灵魂。

        北大是中国知识界的圣地之一,在我们的认知中,想进入这一殿堂的莘莘学子,应该是最具理性和科学精神的青年。然而诡异的是,一些人却用迷信的方法为自己考北大祈愿,在北大未名湖南岸的花神庙后,面对飞翘的屋檐、雕花的石拱、古色古香的建筑,全然不顾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庙墙上刻下“一定考上北大”“北大我会来找你”“愿××能考上北大”的许愿涂鸦。据媒体报道,庙墙上的字迹有粉笔、签字笔甚至白色涂改液,称得上“争奇斗艳”。

        被统称为“北大许愿墙”的涂鸦,其意在祈福。祈福本无过错,但如果把这种愿望外化成社会行为,就必须遵循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准则。简言之,在一般景物上涂鸦,已违背道德原则,而在文物上涂鸦则已触犯法律,属于应予惩戒之范畴。对于这些常识,倘若无知或明知故犯,当个普通大学生也是不合格的。

        不过,笔者更关心的是,为什么当事人涂写时很少有心理障碍,很少有道德压迫感?其同伴和围观者,为何每每与之“同气相求、心照不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曾简洁地阐释过“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简单地说,这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是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当一个人长期浸染在“同类经验”中,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效仿,甚至没有道德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即便公交车或地铁并不拥挤,每个人都会有座位,总有一些人急不可耐地要拨开众人“捷足先登”,定睛一看,还往往是白发之人。与此类似,排队时插队、开车时超车、乘车时占位的情况也随处可见。尤其令人感喟的是,笔者多次看到一些老者领着孙辈挤车,孙辈俨然上战场,一旦抢到座位,就以胜利者的姿态大声呼喊“爷爷奶奶,我抢到座位了!”此情此景,令人不胜唏嘘。假如这样的素质普遍“代代相传”,所谓“民族素质”岂不岌岌可危?

        岂止这些,“集体无意识”的种种表现,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对罪恶的集体失语,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对违法事件的集体参与,路人哄抢财物,等等。一些人被“法不责众”的“安全感”迷惑,不少丑陋行为尚未受到“群起攻之”,被涂鸦的岂止是“北大许愿墙”,更多不堪的涂鸦正给社会文化带来斑斑劣迹,并污染着民族的灵魂。当“北大”和“涂鸦”分别以极大的象征性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时,其讽刺意味令人深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