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安全事故面前,企业处境不同、职工文化有所差异、采取的应对措施当千差万别,但一定要先解决“人”的安全意识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指示及时深刻,再次敲响了安全生产的警钟。在各类安全事故产生的深层原因中,“效益下降,事故上升”的情况尤为常见,尤应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层面引起反思。
以笔者长期调研的钢铁行业为例,去年以来,钢铁行业连续发生的几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让本就处在“寒冬”中的钢铁企业再受重创。当前,“冷”基调依然主导钢铁市场,几次短暂的市场回暖,不能改变大部分钢铁企业效益下行的困境。越是这样的时候,安全事故越容易雪上加霜。
一项统计显示,国内某钢铁联合企业从1958年到2005年48年间,在企业经营平稳顺利的30年间年均工亡4.5人;而企业不景气的18年里年均工亡14人,是正常时期的3倍多。如果把轻重伤事故都计算在内,两者的差距就更大了。可见,大环境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之大。
按理讲,企业不景气时,生产任务不饱满,员工在一线的时间相对减少,应该更为安全才是,为何安全事故反而上升呢?原因首先是管理松懈。企业效益下降,管理者的精力自然会集中在生存问题上,将生存作为第一要务。相对而言肯定会对安全工作有所忽视,或是少管,或是简单粗暴地以罚代管。其次是职工纪律松弛。企业效益不好,收入下降,不可避免地会对职工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一部分职工尤其是年轻职工容易出现思想波动,对企业发展丧失信心,对个人生计、前途忧虑较多,导致在实际生产操作时精力难以集中,不按规程操作。久之,难免不发生事故。此外,受经济效益的制约,企业对安全设施投入不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该添置的安全设施不添置,该维修的安全设施拖延维修,该发放的劳保用品停止发放。没有投入就没有保障,没有保障就没有安全。
企业在困境中怎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呢?企业处境不同、职工文化有所差异、采取的应对措施当千差万别,但一定要先解决“人”的安全意识问题。首先是解决企业管理者的认识问题。无论形势如何,管理者都要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保证安全管理不松懈、安全投入不削减。其次是端正职工的态度。关键是让职工意识到,安全本身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保障安全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自身的义务。
钢铁行业走出“寒冬”尚任重道远,但安全生产的“弦”还必须得绷紧,只有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到位,坚持严格安全管理,投入必要的安全设施,所谓的“效益下降、事故上升”的定律一定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