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最近,教育部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了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向。但要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真正建立和完善多元评价、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并非易事。《指导意见》要求的6种高职教育考试招生方式中,有的主要是政策层面的,有的是属于操作层面的。其中,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推进“知识+技能”的单独考试招生(即自主招生)评价办法改革,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为此,必须着力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A“招什么人?”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源危机,在招生难背景下,高职招生改革被不少人误解为只要招到学生,所有的入学条件都可以“自己做主”,甚至还被一些人误解为是解决招生难的无奈之举。不可否认,目前采用的统一考试、分批录取方式,在客观上既强化了分数至上,又使高职成为最后一批的“差生”才选读的现实,加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难。但高职招生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和完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职业教育规律以及人的成长规律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而不单是为所有考生增加入学几率,为学校增加生源。简言之,高职招生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为高职院校选拔有意愿报考并且适合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所谓适合相关专业培养要具备两方面的标准,一是具有接受高职相关专业培养的智力基础,二是具有相关专业培养的潜质(主要是指操作技能的基础,包括兴趣特长等非智力因素)。
招生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没有生源,学校就成为无源之水,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但如果考生的文化基础和个性潜能与学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不符,即使有了生源,同样也培养不出合格的毕业生。因此,高职招生改革事关考生切身利益、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大局,积极推进高职招生改革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B“怎么招人?”
一方面,强化技能考核、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知识+技能”自主招生改革的特色所在,是最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环节。另一方面,技能考核、综合素质评价环节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而且较易引发是否公平、公正的问题。从招生专业的选择,以及文化和技能的考试科目、内容、方式确定,到录取办法的制定,从考试命题、试卷保密,到考试的组织、最终的录取,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通过严密的制度设计来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有效提高社会对高职自主招生的认可度。
首先,要选择特色鲜明、操作技能方面要求较高的专业进行试点,这是自主招生取得成效的前提。不同专业对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要求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专业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方面要求较高,而对智力技能方面的要求则相对较低,而有的专业则刚好相反。通过积极探索专业特色较强的专业安排自主招生,可以增加适合性,有利于招收到那些具有与专业特色相吻合的特长学生进校学习。其次,要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多元、具有高职特色的招生选择标准,这是自主招生取得成效的关键。在考试考核形式上,要正确处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关系,加强技能考试考核形式创新,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技能考试形式;在测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上,要结合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不同考生群体,研究命制科学合理的测试内容和评价标准,提高自主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要加强选拔专家队伍建设,开展选拔业务专项培训,将丰富的人才培养师资转换为人才选拔专家资源。再则,要确保自主招生公开、公平、公正,这是自主招生取得成效的核心。招生公平是事关招生改革生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考生为本,制定更加符合社会公平理念的招生规则;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纪律教育;采用全程录像、现场直播等信息化手段,加强面试、技能考核的管理,确保不出现招生违纪行为。另外,还要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应考虑考生中学阶段表现情况,包括考生的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会考成绩以及相关选修科目成绩等,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
C“怎样培养?”
调查表明,高职自主招生的学生在语言智能与数学逻辑智能这两项智能方面与高考统招学生相比不占优势,基础课成绩普遍不及高考统招学生,而在专业学习方面自主招生考生却表现出了特长。如在口才、交际沟通、团队组织等方面能力突出;在绘画、写作、表演、体育、辩论等方面兴趣比较广泛;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皆高于高考统招的学生,并且两者差异十分显著。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这两类学生使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体现不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自主招生的优势难以发挥。
要发挥自主招生的优势,让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人潜质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树立人才多元化的理念,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正确把握高职学生的智能特征,突出非智力因素培养,注重发挥个人特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目前虽然难以做到一一对应的个性化教学,但至少可以在分班教学的基础上,从“四融通”入手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探索。
一是课课融通。即多一些选修课,少一些必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从不想学习的某些课程中解放出来,变痛苦学习为快乐学习。
二是课创融通。建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可替代所处学期指定专业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
三是课证融通。建立职业证书资格考试与对应专业指定课程的融通机制,学生可通过参加职业证书资格考试来替代所处学期指定专业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
四是课赛融通。建立职业技能比赛与对应专业指定课程的融通机制,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的职业技能比赛,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可替代所处学期指定专业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
(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浙江省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