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3日 星期四

    文化改革发展进行时

    美不胜收看舞台

    ——文化演艺企业改革发展综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3日   01 版)
    大型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尚洪涛/CFP)

        华灯初上,从小剧场到大剧院,从旅游演出到驻场演出,或雅或俗,或休闲或鉴赏,美不胜收的演出活动丰富了城市的夜晚,为都市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广袤的农村大地,从流动演出车到农村文化站,尽管舞台简陋、空间局促,但“接地气”的演出依然让农民脸上露出幸福快乐的笑容,田野由此流动着文化的气息。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演艺业体制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各类演出团体蓬勃生长,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演艺市场呈现新的繁荣。

     

    改制院团:梅开二度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是国有院团改革的“风向标”,它的每一个改革步伐、每一个改革举措都受人瞩目。“转企改制只是第一步,成为市场主体后,更不能停步,要继续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衍生出影视、旅游、演出中介、传媒、艺术教育众多新业态。”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明白“改革不进则退”的道理。

     

        顾欣说,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东方演艺集团已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票房经营状态,原来旧体制下等、靠、要的“困难单位”已转变成每年创造上千万元收入的“创收大户”,撤掉了越走越窄的“独木桥”,架起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2012年集团各项经济指标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总收入突破2.2亿元,改制3年来总收入比改制前增长83.3%;演出场次增长247.8%,演职员人均年收入增长233.3%。

     

        国有文艺院团大多有过辉煌的过去,如今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梅开二度,再发活力,一大批转制院团积极开拓市场,达到“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显著成效。全国文艺院团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明显增长,还打造出《复兴之路》、《梦回长安》、《红河谷》等大批优秀作品。

     

        先改的院团,“早改早发展”,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和年收入均超过亿元。

     

        2100多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如期完成转企改制任务。随着大部分国有文艺院团转化为市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已经形成。

     

        活跃在文化“走出去”最前沿的也是“国家队”。据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总经理张宇介绍,改制后作为我国目前唯一拥有全球演出业务的文化央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秉持“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的坚定信念,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渠道,增强中国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已连续5次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2012年,在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座城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举办各类大中小型演出和联合演出近6000场,商业演出项目占70%以上,国内外观众总量超过千万人次。

     

    民营院团:花团锦簇

     

        出身草根,经营灵活,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土壤”和国家《关于鼓励民营文艺表演艺术院团意见》的灿烂“阳光”下,民营院团风生水起、花团锦簇,有的坚持下乡演出;有的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结合,如云南、广西、湖南、海南等地的院团;有的与城市休闲服务业相结合,在茶楼、会所、酒吧驻场演出;还有的与剧场进行合作经营。各个地方都出现了浓郁特色和知名品牌的演艺产品。

     

        在北京,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参股并控股的文化企业。6年来已形成了以木偶演出、影视、动漫、图书等为一体的儿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开创了品牌加盟、版权输出、连锁经营的新模式,2012年实现总收入2.15亿元、利润6011.1万元,净资产增长4倍。目前还迈上了上市融资的轨道,继续做大做强“小木偶、大产业”。

     

        在东北,吉林东北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倡导“绿色二人转”,将二人转、歌舞、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吉林特色、国家水平的特色节目驻场演出,每年接待观众人数232万人次,演出2000场,收入2000万元。

     

        在西南,四川九寨沟风景区内,有一台游客不能错过的精彩演出——四川九寨沟县容中尔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迷》,在全国巡演后,常驻九寨沟景区演出,每年演出场次250场,收入1500万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日益旺盛,民间力量兴办、以演出为主要业务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有民营院团6800多家,目前是10万余家,增幅超过32%。不少省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数量占到了当地院团总数的80%以上。

     

    名角领衔:并蒂花开

     

        演艺产业中,具有独特的“名人”效益。过去有梅兰芳领衔的“梅家军”,在流行乐坛也有“明星”一呼百应的市场效果。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名角们的“创业”热情,回归演艺产业的规律,一大批“名角”院团应运而生,放大了“名人、名剧、名团”的品牌效应,走出一条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胡嫦娥,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2004年,她放弃了国有剧团相对稳定的工作,自筹资金组建了清徐嫦娥艺术演出公司。经过八年的辛苦耕耘,已演出7000余场,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五地近千个村落,使2000多万观众近距离领略到了晋剧的魅力。

     

        对名角来说,“创业”是闪亮的“光环”,更是一个全新的转型挑战,需要“双线作战”、并蒂花开,不仅要在艺术表演中精益求精,在经营管理中也要精明独到,承担起“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压力与使命。

     

        为打开演出市场,胡嫦娥把积蓄全部投入到艺术生产,不断复排老戏、移植改编优秀剧目,常演剧目有60多台,是普通民营剧团十倍之多。她的营销经验是:以往民营剧团多希望直接“挂果”,而我们是先“育苗”后“挂果”,只有多出作品,给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才能赢得市场,才会产生效益。

     

        出身梨园世家的刘荣升成立了天津刘荣升京剧团,在十年的市场摸爬滚打中逐渐摸索出了这样一个规律:用好戏赢得市场,演出剧目灵活,按观众的要求随时更换场地,只要观众爱看,戏就能叫座,整个剧团就有生机。现在一年能演出200多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改成立之初“演了戏还要赔钱”的尴尬。

     

        黄梅戏的“名角”韩再芬成立了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她的经营理念是“诚实做人,勤劳做事,敬业平和,善待观众”,全方位提升剧院品牌形象,弘扬主旋律,将精品剧目、舞台表演作为主要传播形式,以青春的活力、开放的性格打造出更加美丽的黄梅戏“天空”。

     

    新型业态:含苞初放

     

        华侨城集团不满足在总部深圳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新的发展业态,积极实施区外拓展战略。近几年来,相继在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天津、武汉、昆明、西安、江苏泰州等地建设了13个大型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华侨城在全国各地拥有23个千人以上的大剧场以及2600多名专业演职人员,目前在全国各地每天上演的原创综艺节目有26场,迄今为止累计推出各类原创演艺节目57台,演出63000场次。

     

        而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则以“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的新型主营模式,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在文化演艺及体验项目打造上,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融合,使“演艺第一股”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已连续四届获得“中国文化企业30强”称号。2012年,宋城股份接待入园和观演的游客共计81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58615.71万元,利润总额34119.93万元,其中文化演艺占股份公司收入的68.89%。

     

        “健全完善多元化综合业态是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康伟介绍,北京演艺集团始终坚持主业突出、多业并举的战略发展理念,积极引导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优势资源和成熟经验注入文化领域,初步形成以演艺为龙头的“大文化”产业布局,截至2012年末,集团整体资产规模近14亿元,是组建之初的近3倍。比如,集团所属电影公司参与投资《锦衣卫》《叶问2》等影片,票房分别接近1.5亿元和2.2亿元。2012年电影公司票房首次突破了8亿元,初步形成覆盖制片、发行、院线、放映、器材、后产品开发等领域的产业链条,影视产业优化延伸,形成集团业务新的增长点。(本报记者 张玉玲)

     

        (相关报道《山西:激活文化创新活力》见9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