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12日 星期三

    浙江萧山出土西周晚期“人”字形墓葬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2日   02 版)
    墓室局部俯视图。 (本报通讯员 崔太金摄)

        本报杭州6月11日电 通讯员朱海洋、记者陆健今天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获悉,萧山区柴岭山出土一座规模巨大、保存完整的“人”字形木室墓。经研究证实,该墓属于规格和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年代为西周晚期,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字形墓葬。据介绍,该墓发现价值巨大,为研究越国贵族墓葬制度提供了新资料,可惜的是,由于遭到严重盗扰,墓葬内仅剩3件随葬品。

        考古领队杨金东告诉记者,该墓属于传统土墩墓,但不同的是它于石床之上又平铺了白膏泥,并营建了两面坡式的木室,是一种新的土墩墓丧葬类型。他说:“在南方楚墓中填筑青膏泥、白膏泥的葬俗始于春秋早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在该墓墓底中发现白膏泥,为研究这种葬俗的肇始与传播提供了线索。”

        据介绍,两面坡“人”字形结构的墓葬最早见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由于该种结构首次发现,当时并无可供参考的资料,发掘者得出越王陵的墓葬形制仍属于越地传统形制的结论。

        “印山越王陵时代为春秋末期,而本墓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发现价值巨大。无论是两面坡式双层结构的木室,还是白膏泥的使用、木室顶部树皮的铺设,以及分层明显的高大封土,印山越王陵埋葬制度的许多内涵都可以从中找出其线索。”杨金东还表示,出土墓的南部墓底发现开凿基岩的现象,这或许是墓葬向地表以下开挖墓坑最原始形态的表现。

        根据柴岭山土墩墓的发掘结果,考古专家表示:“两面坡结构的木室是一种独立发展的葬制,并且这种截面呈三角形的木室墓是越地独有的一种埋葬制度,其产生、发展和传承都有自身独立的系统。”

        记者了解到,由于墓葬遭到严重盗扰,墓中随葬品几乎无存,仅在墓底南部发现3件随葬品,有原始瓷豆和碟。有关方面目前已经对该墓进行原址保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