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09日 星期日

    一位设计大师的人生设计

    ——记空军“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罗继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6月09日 03版)

        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高级工程师、我国国防工程环境保障领域专家、军队暖通空调工程学科带头人罗继杰,入伍40年,主持完成全军重大工程设计和科研任务50余项,荣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6项,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我要一辈子感谢党

     

        罗继杰1970年入伍,1973年入党。入党那年,他通过选拔,获得参加全国高考的机会,最终考取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为此,他感激党给自己的难得的深造机会,发誓“要一辈子感谢党”。

     

        大学深造时,下海经商的热潮席卷而来,罗继杰的妻子率先下海“淘金”,尝到甜头。妻子劝说罗继杰:“你有清华大学这么好的一个牌子,不用太可惜了。我们夫妻俩开一个公司,可以赚大钱。”罗继杰对妻子说了心里话,是部队把他送到清华上学,他要回报这份培育之恩。

     

        前些年,罗继杰的技术职务调整到二级,享受将军待遇,但他从不“对号入座”。一次,他去成都出差,正巧妻子也去成都办事,便买了同一趟航班的票。妻子是外企高管,一直定的是头等舱,没想到登机时才发现罗继杰买的是经济舱。妻子知道老伴心脏做过手术,身体毛病一大堆,半开玩笑地劝他:“我一个打工妹都坐头等舱,你有将军待遇,干嘛有福不享!”罗继杰说:“头等舱无非就是脚伸得舒服些,经济舱可节约一大半经费,花国家那么多钱,我心疼!”

     

        罗继杰是全军资源节约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他认为,国家提出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军队要走在前列。去年9月,罗继杰得了“带状疱疹”,但为了多做点工作,他嫌每天中午去空军总医院治疗的路途太远浪费时间”,宁愿自费转到路途较近的广安门医院治疗。他说,把手头的国防建设、环境保障、节能减排、标准规范4个方面工作做完了,这辈子才算对得起党、国家和军队。

     

    “每一步都要细致认真”

     

        毛泽东病故时,罗继杰课题组受命解决水晶棺发热难题。罗继杰的成功设计,实现了理想的降温效果,这让罗继杰感到振奋,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科研每一步都要细致认真,绝对不能有一丝马虎。

     

        在很多人眼里,罗继杰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可一说到技术问题,就像变了一个人,爱较真儿。他的理由很简单:在技术方面不能碰运气,科学研究可以有失败,但工程不允许失败。

     

        尽管名气很大,罗继杰仍坚持到现场获取第一手数据。为了对西北某机场的机库进行燃气辐射改造,他把自己关在将近2000平方米的机库做密封测试,每隔3米做一个测点,每两个小时就记录一次,头顶上有30个堪比60英寸电视机的辐射大灯烤着,最长一待就是8个小时。为了解决吉林军医学校供暖不热的问题,他咬着铅笔连续3天钻进地沟管道,记录下用煤量和管道情况。长年爬管道钻地沟,罗继杰得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妻子责怪道:“老罗呀,这才是老天给你的最大奖牌!”

     

        罗继杰可以不顾健康、放弃名利,但永远不会放弃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他曾运用低温制水技术,发明“空气取水机”,每天从空气中提取纯净水30多公斤,可满足一个班战士的饮用水需求,有效解决高山、海岛部队的饮水问题。

     

    “当兵就要准备打仗”

     

        “当兵就要准备打仗”,是罗继杰的口头禅。为此,他殚精竭虑。

     

        2009年,针对高原海岛、边防要塞用电难问题,总部在全军开展“金太阳”工程,罗继杰被委任为设计总师。他带着团队走遍高原海岛、边防要塞100多个地方,经过近5年艰苦攻关,设计修建光伏电站43个,让边防官兵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

     

        高原作战训练是世界性难题。为了实现飞行员从低海拔机动至高海拔地区后“适应快、待得住、飞得好”的保障目标,罗继杰受命设计“氧立方”。他八上高原进行调研,最终设计了植物光合作用制氧、高压制氧和物理制氧3种方式,满足了飞行员在不同时间段的供氧需求。

     

        那年,罗继杰发现寒区部队机库温度低,影响战机性能。“真要打起仗来,这第一回合不就吃亏了吗?”他查阅大量资料,大胆提出“高大空间军事工程辐射供暖系统国产化研究”课题,研制了一个“人造太阳”。这项技术,不仅总体达到国际标准,且在节能和噪音等方面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本报通讯员 李 源 李 伟 本报记者 尚文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