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观澜

    家庭生活中的“课程”

    刘 伟 (北京)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31日   16 版)

        最近,“光明文化周末·专题版”对《我在德国的“租赁妈妈”》一文组织了一系列讨论,有关中西教育、文化、价值观等议题随之浮出水面。我以为,在这一波讨论热潮中,很有必要重申家庭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在德国的“租赁妈妈”》一文中,孩子要获得零花钱,居然要通过家务劳动来换取,如若拒绝,则有可能被起诉到法院。比起几年前媒体上热议的中国式“虎妈”,这位德国“妈妈”的严苛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细细想来,二者虽都以严苛名世,却各有不同。

        中国的“虎妈”们,其严苛主要针对的是学业成绩;而这位德国妈妈,却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得铁面无情。究其原因,在德国妈妈眼中,家务并非简单的家庭琐务,而是有着明确教育目标的“生活课程”,让孩子掌握劳动技能,是为他们将来独立生活做准备。而中国家长则无视这些“生活课程”,却更愿意不惜重金地把孩子送进各种辅导班,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似乎只有那里才有课程。

        我们都知道,在教育中有两类不同的目标:一类是知识、技能上的目标,一类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而后者的健康发展,和家庭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我是中学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中发现,他们极少把家庭生活当作一种蕴含着丰富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的课程去对待。这又不得不说到时下家长们的“家庭生活观”。

        根据我的观察,在这一问题上家长们常常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是把家庭生活当成学校生活的延伸,把家庭居室变成另外一间教室。我曾在一个孩子的随笔中看到这样的表述:“回到家,也不过是回到另一个学校,抬眼看看,老师换成了妈妈,难道除了学习之外,就不能干点别的什么吗?”孩子对家庭的厌倦引人深思。另一种误区是,家长把家庭生活变成娇宠和娱乐的协奏曲。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对家长的教育心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既希望孩子勤奋刻苦,又格外地疼爱和怜惜,容不得半点闪失。孩子一回到家中,马上进行“五星级“服务,端茶倒水,宽衣洗漱,无所不宠。在这种娇宠的环境中,孩子习惯成自然,忽视了勤俭节约、珍惜物力之可贵,更不知道要勤于劳动、体贴父母。《我在德国的“租赁妈妈”》一文中的“水墨”,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已经习惯了“不劳而获”,从未想过500欧元零用钱是需要自己付出劳动才能得到的。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并非不知道家庭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是和“租赁妈妈”持不同的人才观而已,我们不认为家务做得好,就会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取胜。这种观点有一定代表性,但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培养的到底是竞争机器,还是会生活、有爱心、有担当的健全的人呢?我想,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家庭在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重新把家庭生活当成一门课程去对待。

        (作者为北京十一学校教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