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8日 星期二

    求职引发的“专业”思考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8日   05 版)
    在西安长安路一个招聘会上,许多年轻人拿着招聘资料坐在台阶上,思考工作,思考前途。王智/CFP
    文科生成就业市场上“弱势群体”。CFP

        学了整整七年的英语专业,刘岚百味杂陈。

     

        “我很喜欢我的专业,但是学英语,在就业的时候,实在太难把自己‘卖’出去了。”临近毕业还没拿到一个靠谱的“offer”,这位北京某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自嘲地撇撇嘴角,“自己上火,家人也抱怨,‘还不如当时找个技校学门手艺。’”

     

        这个求职季,像刘岚一样追悔“选错专业”的人并不少。日前上海市教委发布“2013年度本科专业预警名单”,包括日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在内的15个专业因“毕业生签约率、就业率低”亮起“黄灯”。记者通过对招聘市场的调研也发现,今年699万大学毕业生中,文史哲法管理等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基础学科不该是“坑”

     

        “我上的不是大学,是一个‘坑’。”

     

        大学四年,每次介绍自己是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李晓希总能看到别人脸上讥诮的神情,“学了这个,出来能干啥?”刚开始,李晓希说,她觉得读这个专业还是挺有收获的,也不认可别人这样的说法。可是在找工作时她才发现,她找一份“像样的工作”,要比别人难得多。

     

        “四年里哲学书我读了不少,但能用在工作岗位上的实在少之又少。”专业太过冷门让班里同学的求职路没一个顺利的,除了考研的同学外,46个人至今有一半面临每天到人才市场“签到”的境遇。即便找到了,也大多是销售、行政等和专业无关的工作。屡屡碰壁,李晓希最深刻的感受是,对于基础学科,要么一口气读到博士成为“高精尖”,要么就尽快走向社会。

     

        如今,某些基础学科就业低迷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某大学生社交网上流传的“中国大学骗人专业一览”帖子,就总结出一些就业率低的专业,哲学、汉语言文学、物理学、数学等不少基础学科赫然在列。就连一所“985”高校的招办主任也曾这样感慨,“一流学生学经管,二流学生学高科技,三流学生学工科,分数最低的才会到基础学科。”他为这些基础学科鸣不平:“按理说,这种和市场接轨不强的基础学科不应该用就业率评价,基础学科的价值极高,而应长线培养一批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

     

        在就业压力下,为了和市场接轨,不少高校打起了这些“阳春白雪”的基础学科的“歪脑筋”——要么改个时髦名字,比如把图书馆学改成信息系统管理;要么干脆嫁接到应用专业上,开出一些“不伦不类”的课程。

     

        大三那年,李晓希所在学院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个“政治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名字好听了,学位证也从法学变成了管理学。就是课程七拼八凑,政治学院和管理学院各出一半老师各讲一半学分,内容互不搭界,更别提什么人才培养系统性了。为了提高就业率,还有专门针对公务员行测、申论考试的课程,省得再掏钱上培训班了。”

     

        和她的“自认倒霉”不同,北京某高校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刘军选择把学了七年的专业当成去“时髦职业”的跳板,虽然这么做,他说自己并不甘心,但是“宿舍里四个人有三个已经‘弃暗投明’去了银行”。

     

        专业咋成了招聘的标准

     

        “逛一次招聘会,投不出去3份简历,工资预期还要跌个300元。”陆陆续续十几场招聘会下来,刘岚总结出了文科生找工作的普遍心理,工资要求也从6000元直降到3500元,“眼瞅着学理工科的同学早就签了合适单位,心里跟火燎一样。”同班26个同学里,除了几个男生,大多数人和她一样,“没着没落”。

     

        “一开始还觉得自己是个人才,现在只觉得自己是个人。”刚投入求职大军时,刘岚信心满满,可没多久就“发了懵”,“天天在求职网上刷屏,几乎没有一个要我们专业的;招聘会上对文科生的需求更少,有时几乎是求着把简历递上去,还被用人单位还给我,说是‘给我省点打印费’。”最让她受打击的,是上海一家企业招聘经理明显偏颇的“直白相告”:“你们文科生最没用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个老师,就能批量生产好几百个。”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月收入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则是历史学。

     

        武林是北京一家化工企业的人事经理,经他手的文科生简历“数不胜数”,却“很难让人眼前一亮”,“我觉得,文科专业知识没啥核心竞争力,门槛低、上手快,比如办公室行政职位,没有特殊要求,我宁愿要个有专业背景,文字功底、沟通能力比较好的理工学生。”如果对文科的定位和设置有清楚的认识,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目前,用人单位中这样的想法并不鲜见。

     

        “用人单位对文科生的这种看法无疑是偏见。但是文科生就业确实相对理科生要难一些,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招得太多了。”武汉某高校就业中心杨老师告诉记者,需求并不旺盛的情况下,近年来还是有不少文科专业从小班转到大阶梯教室上课,“理工科受实验室、师资等硬件限制,扩招较难。文科扩招简单得多,多一个老师就能多教几百个学生,学生含金量也就直线下降。”

     

        “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很困惑

     

        除了基础学科和文科就业遇冷外,还有一些专业,被毕业生们总结成“听起来不错,看上去很美,找起工作来才知道多糟心”。在此次上海就业预警名单里体现为艺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广告学、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社会工作等六个二度上榜的专业。

     

        当初精挑细选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李楠,不幸也跟着“躺着中枪”,“专业是我入校前一年新设的,很多老师拿着教材翻一遍就敢上讲台。”四年稀里糊涂,站在求职战场上才慌了神,“学这专业的实在太多了,从‘985’、‘211’到三本院校,几乎都有,哪还有我们挑工作的份,有个活干就不错了。”

     

        “单说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全国有超过1000所高校都开设了。学科布局大多过剩、重复设置,说白了,很多学校,不管有没有师资条件和科研实力都有这个专业,而且大多没有特色。”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导师王敏直言,“某些学校只管招生、收钱,不管培养、就业,要是学生再贪玩没规划,坑的岂止是四年?”

     

        而这些频频被专业“闪了腰”的就业梦想,也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日前,教育部宣布,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虽然并不认为这些措施能够立即彻底解决目前的问题,但王敏还是欣喜于这一步的迈出,“刹得住专业浮夸风,毕业生还需能练得好内功。工作找不找得到、找不找得好,关键还在学生自己。”

     

        (本报记者 邓 晖)

     

        (本文接受采访者均系化名)

     

        短评

     

        解决就业难,大学必须办出特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许多学校办学没有个性,千校一面,这很难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近700万人,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招工难,背后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其次,不少学校采取规模化办学路线,选择办学成本低、容易开办的专业作为扩大招生的突破口,这造成一些专业设置泛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失衡。比较典型的是一些人文、社科专业,高校的培养规模,远远超过社会需求,学生在报考时,知道未来就业困难,可为了混得到一张文凭,却不得不选择报考这些院校、专业。

     

        再次,总体看来,我国大学生的比例还不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实显示,我国每十万人中有8930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这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并不高,统计显示,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而众所周知,服务业是吸收、容纳大学生最多的领域。而服务业的发展,既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受制于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高,他们就很难推动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也就难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直接影响到为后来的大学生创造有效的社会需求。

     

        所以,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必须着力落实让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