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7日 星期一

    文化名人故里行

    汉之南都 时势英雄

    ——“历史名人与南阳”座谈纪要
    时间:2013年4月20日下午 地点:南阳宾馆四号楼会议室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7日 15版)
    范 蠡
    张 衡
    张仲景
    诸葛亮

        主持人(《光明日报》国学版梁枢):南阳人杰地灵,文化积淀厚重,几千年龙脉未断,以强劲的生命韧性,产生了以范蠡、张衡、张仲景、诸葛亮为代表的众多的历史名人,为中原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阳的名人文化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些历史名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是人才中的精华。其文化素养、文化格调和文化创造影响社会,形成一种社会文化效应和文化风尚。从长时段的历史角度看,这些历史名人才是名人故里真正的文化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其实是历史名人的“安居工程”:把历史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好,让历史名人的思想、事迹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启迪后人。这也是本刊自创办“文化名人故里行”栏目以来,一直强调的基本理念。“安居工程”做好了,这些历史名人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我们的城市就会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我们先请南阳的冯市长发言。

        冯晓仙(南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南阳文化非常厚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与会专家学者一定都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和时代的高度来论证诸葛亮等历史名人与南阳的关系。这将对南阳的名人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帮助和提升作用。大家高屋建瓴的论证必定会进一步增强我们对南阳历史名人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站在对历史负责和对后人负责的高度,积极承接专家学者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思想,并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南阳经济社会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相信南阳的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框架中会更快地绽放出新的光彩。

        南阳时势造英雄

        刘庆柱(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我先谈一下南阳在汉文化形成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汉文化是汉代形成的国家主体文化。汉文化的分布地区在国际上叫“汉文化圈”。汉文化形成于西汉时代,东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汉文化核心内容是汉字、儒家思想、汉译佛经的佛教信仰、重农理念、货币官铸、盐铁官营、律令制国家、宗法制社会等一直延续两千年,其中有些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的古汉字从大篆到小篆,小篆到汉隶,汉隶到楷书,都是汉代确立的。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到了汉代,独尊儒术,才把儒家推崇出来。从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到汉武帝才全面形成。这种国家分层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今天的世界。

        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南阳是汉文化的重镇。从考古学观察、研究历史,材料与工具之于人类历史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因石器发明进入原始社会,因铜器发现进入王国时代,因铁器进入帝国时代,即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时代。中国古代历史上,铁器时代的物化载体遗存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就是在南阳地区发现的,如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瓦房庄冶铁遗址在世界都很知名,属于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冶铁遗址。可以说南阳是汉代中国最大的铁工业基地。汉武帝利用南阳的铁器,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改进了部队的装备,开疆拓土,使汉王朝版图西到新疆,东至“乐浪四郡”,南到南海,基本奠定了近代国家的基础。因此,谈到汉帝国,就会想到南阳。南阳的铁器改变了中国的一个时代,使中国社会从王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我曾在20世纪80年代发掘了西汉王朝都城——汉长安城未央宫(皇宫)之中一座大型中央官署建筑遗址。遗址出土六万多片骨片,上刻文字记载了西汉王朝重要地区给中央上缴各种军事武备的档案,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南阳。也就是说,南阳实际上是国家最大的武器生产和供应地之一。作为“南阳工官”实际上是当时汉帝国的直属中央国防企业。“南阳工官”应属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三个“工官”之一(即河南工官、颍川工官、南阳工官),瓦房庄冶铁遗址也证明了这一点。

        汉代四百年间,长安与洛阳为两京,南阳为“南都”。汉代文学家除著有《两都赋》、《两京赋》之外,还著有著名的《南都赋》。这个“南都”就是南阳。东汉时期刘氏家族及政治集团的核心成员多在南阳。东汉一代,南阳成为中国继洛阳之后的第二政治中心,权贵云集,文化发达,学风浓厚。东汉时期的名人张衡、张仲景都是南阳人。所以,南阳是一个读经诵史、增长才识的好地方。东汉末年,南阳经黄巾之乱和曹操、张绣的宛城之战后虽然有些破败,但毕竟还是东汉南都和帝乡。

        提到南阳,大家就想到诸葛亮;提到诸葛亮,大家就想到南阳。南阳是诸葛亮实现政治抱负的平台,诸葛亮正是从南阳走上中国历史大舞台的。作为一位政治家,诸葛亮很懂得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十七岁是他开始成形的时代。政治上“成形”需要相应的政治舞台。诸葛亮有一个正统观念,就是要辅佐汉室。在当时的环境下,南阳是高层政治人物生活的地方,只有到南阳才能找到汉代的正统,才能参加到当时的政治“圈”里去,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政治精英,其他地区没这么大的政治“圈”。同样,要想扶持汉文化,恢复汉帝国,南阳是最理想的地方,其他地方造就不出来这样的政治家。这就是诸葛亮选择南阳的必然。

        现存和出土的实物资料也证明了南阳具备诸葛亮所憧憬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历史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历史时,留下了相应的遗物、遗迹等物化载体的遗存。诸葛亮所在南阳,是当时南阳的郡治所在地,也就是宛。汉宛城遗址已找到,就在今天的南阳市区。这足以证明现在的南阳就是东汉时的南阳。卧龙岗作为历史名胜,景观相当协调,四周特别辽阔。置身卧龙岗,好像回到了1800多年前诸葛亮所生存的空间。南阳汉画像石是诸葛亮同时代的遗存,诸葛亮之所以有那样的思想与人格,与反映当时南阳画像石所折射出的仁、义、礼、智、信精神文化的熏陶分不开。

        从逻辑推理和实物资料分析,现在的南阳就是当年诸葛亮躬耕的“南阳”。我今日重游诸葛躬耕地,也感到非常兴奋。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今天谈南阳,实际是上在谈汉文化。谈汉文化的落脚点,就不能不提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忠义的化身。人们在诸葛亮身上寄托着一种为国、为民的理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诸葛亮身上集中地体现出来。如果说国学大家孔孟是思想家的话,那么,诸葛亮就是实践家。诸葛亮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孔孟。好多我们读不懂的孔孟东西,通过诸葛亮的言行再现出来。

        诸葛亮的治国用法代表一种精神,我们纪念诸葛亮就是为了传承弘扬他的精神。世世代代的人们通过各种形式了解诸葛亮。读书人看《三国志》,一般文化水平的人看《三国演义》,没文化的人去听诸葛亮历史内容的戏,现代人看诸葛亮历史内容的电视剧。一代代人把诸葛亮推进了千家万户。1958年秋,毛泽东主席在河南郑州接见南阳县委一位书记时说道:你们南阳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哩!南阳有个卧龙岗,据说诸葛亮曾在那儿隐居过。诸葛亮,能人呵!可见,诸葛亮已经成为了南阳的一张名片、一个符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凡是中国人,没有说诸葛亮不好的。无论哪个人,哪个王朝,那个政党,其政治观点可以不一样,甚至水火不融,但在诸葛亮的评价上没有争议,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我们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都有争议,但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评价从古至今,口碑一致。时势造英雄,英雄又改变了时代。如果没有诸葛亮,就没有三国这段历史,也就没有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代——唐代。

        二月河(著名作家):南阳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移民城市。秦设三十六郡,迁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不轨之民就是指手工业者、小知识分子、破落贵族、不安分的自由民,实际上是一次早期的精英聚会。这次精英聚会造就了南阳的文化优势。南阳处在长江流域文化板块和黄河流域文化板块的中间,南北文化在此交汇,形成复杂的文化特色。文化厚重比不上洛阳、西安、开封,但文化的复杂性在全国首屈一指。先秦时期,南阳已是交通枢纽,两汉时又是科技重地、重工业基地(冶铁业)和政治文化中心。东汉时,南阳又成为刘秀的“老干部基地”,“王侯将相,第宅相望”,“驱车去弄马,游戏宛与洛”,足见南阳地位之高。因此,当时南阳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都是顶尖的城市。南阳特殊的历史环境产生了张仲景、张衡等世界级名人,吸引诸葛亮来到这里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推荐与选拔相结合。如果没有南阳这种政治环境,没人推荐,没人选拔,怎么可能到中央做官。诸葛亮有志于安天下,有志于有所作为,必然选择南阳这样好的平台、好的环境。

        我们现在讨论诸葛亮躬耕地问题,要用唯物史观,从更高的层次看待这个问题。不能只为名,也不能只为利,要为中国历史文化作贡献。发展旅游业,树立文化品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文化修养,提高全民族对文化认知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讨论诸葛亮这样的历史名人与南阳的关系,要把南阳的地域文化特点结合起来,从更高层面理解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对南阳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诸葛亮为何躬耕南阳

        王震中(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从南阳历史沿革及南阳在历史上的地位上来分析一下诸葛亮选择在南阳定居的原因。南阳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杰地灵,自然风光与文化交融在一起,留下许多文化资源,在全国都是独特的。

        南阳建郡始于战国后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南阳郡,郡治在宛,就是今天的南阳市,这点已非常明确。南阳为什么称为南阳,也很明确。古代命名地名的传统是水之北、山之南为阳。山指南山,即今天的伏牛山;水指汉水。南阳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因此称南阳。当时南阳郡与南郡划分时,是以汉水为界,汉水之北称南阳郡,汉水之南称为南郡,在历史上很明确。因此,历史上南阳的地理沿革很清楚。

        秦汉时期南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都说到南阳“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南阳是天下名都,宛就是南阳郡治所在地,即现在的南阳市。战国、秦汉时,南阳的军事、政治地位非常突出。汉代南阳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光武帝的“帝乡”,地位仅次于洛阳,政治上具有特殊地位。春秋战国时,南阳就是楚国最著名的冶铁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代魏,迁孔氏于南阳,大鼓铸,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战国至秦汉时,宛是冶铁和手工业重要基地,《盐铁论》说宛是“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一,有全国最大的冶铁遗址。因此,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南阳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文化上,南阳汉画像石是全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规模最大。汉画反映出南阳当时的经济发达和贵族云集的程度,更加证明了南阳汉文化的灿烂和独特。由于南阳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才产生出范蠡、张仲景、张衡等历史名人,才吸引诸葛亮到南阳躬耕。

        诸葛亮一生,辉煌光彩的地方很多,南阳作为他的起步地,决定了他的政治走向,是他实现抱负和理想的起点,是他人生最浓重的一笔。诸葛亮当年躬耕南阳,不是所谓的隐居,不是一般意义上在战乱时期像陶渊明一样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藏起来,而是他为后来大展宏图作充分准备。他定居南阳,是他看准了南阳是一个政治、军事信息的汇集地,能够掌握多方势力的发展走向,有利于他学习谋划和对整个国家形势的分析。因此,南阳决定了诸葛亮一生的事业,正像《草庐对》所说的那样,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

        诸葛亮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这种抱负不是在刘备三顾草庐时突然产生的。他的智慧,他的政治、军事才华是他在南阳搜集各种信息、情报和综合分析的结果,与他选择南阳密不可分。如果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光有智慧,没有可供分析的资料、信息,他就无法掌握全局,也就无用武之地。他的这种选择跟他当时的政治抱负和后来的成就都是一体的。

        诸葛亮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备受尊重,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被当作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历史文化中,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代表,历朝历代,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党派,只要是中国人,对其推崇和敬仰都是一贯的。而南阳的另一个历史名人范蠡,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奇人、奇才,被称为“千年一陶朱”。范蠡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兵战,范蠡协助勾践复国;二是商战,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隐姓埋名,下海经商,成为商业巨人。

        诸葛亮和范蠡有一定的可比性,如他们的智谋和南阳对他们政治生涯产生的影响。但有些地方是无法比的,如范蠡的辅佐勾践、忠心越国,就不能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境界比。

        南阳可供发掘的历史人物很多,每个人物都有他的独特性。把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放在整个南阳的历史文化里面,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追求,形成更好的包含历史文化传统的南阳文化特色,助推南阳文化事业的发展。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我们从南阳的交通地理形势来看一下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战略选择。春秋战国时期,以南阳为一端,联系关中平原和江汉平原的武关道已成为秦楚之间的交通要道。由百里奚“亡秦走宛”可推知当时经由南阳通往秦地和洛阳方向的道路都是畅通的。吴王阖闾和伍子胥伐楚也是通过武关道实现的。秦统一战争中,秦始皇以强大的军力控制了武关道,形成了对楚地的严重威胁。刘邦通过武关道先项羽入关,抢先控制了秦政权的重心地带。楚汉之争的最初发生,也是由于刘邦自武关而南阳的军事行动。

        《汉书·地理志下》写道:“宛,西通武关,东受江、淮,一都之会也。”可见,南阳的繁荣,是以优越的交通地理因素为重要条件的。除了控制武关道交通之外,“东受江、淮”所记述南阳与东方和东南方向地域的交通关系,也值得重视。“南阳好商贾”也是因为交通优势而形成的经济特征。南阳这一特殊的交通地理条件,在两汉之际尤为突出。东汉以来,随着其政治地位的上升和南下移民潮的兴起,南阳作为四通的枢纽,联系南北的交通重心地位愈益显著。

        西汉之际和东汉末年,中原人口向东南迁徙应当都经过南阳郡,有些移民可能曾经在南阳地方居留。南阳是经受移民浪潮冲击的南北交通要道的枢纽,也很自然成为连通各地的信息中心。

        诸葛亮选择南阳作为居所,以眼观天下,分析形势,等待时机,显然注意到了南阳集中交汇四方信息的优势,体现出不同凡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诸葛亮躬耕的卧龙岗下边几十米就是当时的南北交通要道宛襄大道,诸葛亮正是利用南阳的这种交通、信息优势,观摩时局的变化,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时刻把握天下大势,从而才能提出《草庐对》这样的正确的应对时局的方法。

        赵保佑(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从历史条件分析,南阳是东汉时期刘氏集团的崛起地。南阳距洛阳很近,刘秀建都洛阳,南阳成为京畿之地,实际上是首都洛阳的后花园。南阳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粮食生产基地和冶铁中心,实际上是当时的军事工业重地,而铁器支撑了整个农业文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找到理论的支撑点,再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结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就能够论证出诸葛亮为什么会躬耕于南阳。我认为,诸葛亮在南阳用“蛰居”一词而不是“隐居”更准确。因为隐居有几种含义,一是政治家落魄之后,隐姓埋名,藏于偏僻之地,避免新的灾难;一是清高的文人为躲避政治风波,远离政治圈。而诸葛亮实际上是潜伏在南阳,是为了实现高远志向而居住在京畿之地,待机而出,待价而沽。在刘氏集团的代表刘备三顾草庐之后,诸葛亮觉得他的志向得到了尊重。为了报知遇之恩,匡复天下,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就走出南阳,辅佐刘氏。

        我们现在弘扬南阳“四圣”文化,一是以“商圣”范蠡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二是以“智圣”诸葛亮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三是以“科圣”张衡为代表的科技文化,四是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这四位历史名人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站得住脚的,是没有争议的。要注重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强化文化品牌的利用与开发,特别要通过文化产业项目来保护历史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强市、文化强省的目标。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抓好南阳“四圣”与现代文化产业的结合,与现代科技、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南阳的文化产业大幅度地迈进。

        张晓刚(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1996年我参与编写的《历代诗人咏南阳》一书中,收入了70余位历代诗人歌咏南阳的诗篇100余首;1998年我参与编写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南阳历代名人》一书中,收入近700位南阳历代名人。仅此两方面,便使我们深切感到与南阳相关的历史名人如同一串串沉甸甸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南阳大地上。

        诸葛亮是南阳的骄傲。公元207年,诸葛亮受到了先主刘备的三顾之请,从而结束了达10余年的躬耕生活,跟随刘备登上了政治舞台。20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介绍了他当年躬耕受三顾的地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至今,诸葛亮让南阳自豪了一千七百多年。随着诸葛亮文化的发展,有着无以计数的文人学士、骚人迁客为南阳诸葛亮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句名篇,这更让南阳诸葛亮、南阳卧龙岗、南阳诸葛庐名扬天下。

        南阳一向重视诸葛亮及三国文化的宣传工作。近年来恢复的卧龙岗诸葛亮祭拜活动,目的就是积极弘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勤政廉政的思想作风,并使其代代相传。南阳在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的研究上硕果累累,有些方面还走到了全国前列。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AAAA景区,也是全国现在诸葛亮祠庙中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文化内涵较丰富的一处。

        马本殿(中共南阳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南阳文化发展及文化产业把脉会诊。我们要按照专家的意见、观点,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件一件地去做。要选好重点,找准突破口,一件一件干。通过努力,经过日积月累,南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日可待。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去认真落实好、实践好。

        (座谈会发言的还有南阳师院教授聂振弢,河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长郭国三、常务会长孙泉砀、副会长石小生等人,篇幅所限,从略。——编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