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北京出租车价格调整引发各界关注,而“份钱”问题无疑触及要害。为缓解饱受诟病的“打车难”,“涨价”似乎成了必然选择,除了可以调控需求,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司机收入,激励他们更多地上路。然而,缓解打车难必须让百姓“买单”?为何多年未动的“份钱”不能降一降?能否重新切切“份钱”的蛋糕?
目前北京市出租车“份钱”的上限是单班每车每月5175元,双班单人8280元。不少出租车司机表示,一个月中有半个月都在为“份钱”而奋斗。从他们的抱怨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声音——“份钱”实在太高了。
然而,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公司诉苦,称公司本身并没有太多利润,“份钱”只是维系基本的开支。近日,北京市交通委也指出,政府、媒体已经多次算账,以单班车5175元的承包金为例计算,去掉企业返款、岗位补贴、燃油补贴、五项社保,实际净份钱3300元左右。再除去车辆保险、折旧费、修理维护费、企业管理费,剩余的便是企业的纯利润,每辆车每月约500元。如果压缩,应该是在管理费这些柔性成本中。在企业和交通部门的回应中,我们听到了另一个声音——“份钱”其实不高。
“份钱”到底高不高?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回答。
显然,弄清企业的真实运营成本才有说服力。出租车公司依靠“特许经营”获取收入是事实,而对于出租车公司的运营成本却少有公开数据。2006年北京市出租车运价听证会期间,出租车企业提交给听证会代表的一份审计报告,其中列举了13项开支。而对此,有专家指出,只是出租车公司可通过会计手法增加经营成本,比如说支付场地费、员工工资等,公司甚至可以把利润做成负值,以偷税漏税。
出租车企业在不断强调成本上涨、利润微薄的同时,却少有提及另一个事实:与十年前相比,占成本大头的车价在降低。有“的哥”坦言,“其实企业公布的部分成本项目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有些甚至根本没有。”面对种种质疑,也有出租车公司老总站出来表示:一些所谓的专家,在对出租车行业并未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就得出了“暴利”的结论,这不符合事实。
然而,事实究竟是什么?
我们最需要的是一本清楚明白账,而唯有公开、透明才能让人信服。
当然,问题的根源仍离不开现行的出租车管理体制。“特许经营”一定程度上也即行业垄断,这是北京出租车行业经过艰难探索选择的发展模式,更是保障首都出租车行业稳定发展所需要的发展模式。从短期看仍无法改变,但如何完善这一模式,合理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渐进式改革克服其弊端,都是下一步改革值得思考的。
事实上,“份钱”的历史也是北京出租行业改革的历史。出租车行业改革牵扯各方利益关系调整,这也是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一个微观缩影。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除旧革新,不破则不立,关键是怎么打破既定利益格局,找到突破口,真正找准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角色和定位。近日,北京市交通委新闻发言人李晓松宣布,今后,每年要定期组织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核查,计算企业不断变化的经营成本;以后从事出租车行业的企业应该专营,让审计部门在核算公司账目时更加清晰和明确,减少各项业务之间交叉形成的“糊涂账”。
从“糊涂账”到“明白账”,这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