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中国农村发展政策论坛”上,30余位国内外农业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及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围绕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献计献策。
国际知名农业经济学家汉斯·宾斯旺格和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郭沛教授通过对1992年至2012年中国相关农业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增长、粮食生产、农民收入等许多指标在2003年发生了重要转折,随后年份中一号文件及其相关政策的促进作用非常突出。汉斯·宾斯旺格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将继续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将持续增加。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我国农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从需求看,由于人口增长、收入增加等原因,我国农产品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从供给看,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发展,我国耕地、水等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劳动力、化肥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农业发展受到制约。此外,近几年的极端天气及不断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使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断增加,给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田维明教授的研究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主要市场的出口出现萎缩,农产品贸易赤字不断增加。有必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保持国际竞争力,并及时调整农产品贸易策略。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系泰莉·希库拉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的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小于0.3,进入21世纪基尼系数扩大到0.4以上,多数年份超过了0.45,全体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尤为明显;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增大。政府对此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在扶贫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但是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收效甚微,因此政府应该探索和建设新的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孙中华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完善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一是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引导农村承包土地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二是健全土地流转监管制度,确保农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三是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引导农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转;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互换并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都阳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仍然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非技术劳动力需求旺盛,工资水平较快增长,但是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增加会提高辍学率,降低未来劳动力的素质,不利于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因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高青少年的教育水平,减少就业机会增加所带来的缀学现象。中国农业大学青年学者武翠荣认为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不再过剩,需要实现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转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宋锦讨论了户口改革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认为户口制度对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影响,取消城乡户籍差别有利于为农民提供更公平的就业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毛学峰副教授的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的迁移对粮食生产具有负面影响,建议通过规范土地流转扩大规模、加强农业科研提高农业生产力等途径弥补农业劳动力减少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郭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