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林梢一抹青如画

    ——宁夏全境禁牧封育10周年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2日   01 版)
    宁夏全境禁牧封育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料图片

        一个决策,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可以改变一群人的命运,可以改写一段历史。

     

        全境禁牧封育,就是宁夏审时度势作出的一个决策。这个决策是2003年5月开始实施的。在黄土高原春回大地的季节、宁夏全境禁牧封育10周年之时,记者驱车1700公里,对盐池、海原、西吉、中宁、中卫市沙坡头等禁牧重点县区进行了实地采访,举目所见,“林梢一抹青如画”,绿色取代了黄色,黄沙不再起舞,“美丽宁夏”雏形初现。

     

    一个“禁”字不简单

     

        2002年8月14日,这一天将被许多宁夏人铭记:自治区党委、政府在牧业大县盐池召开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工作会议”,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代表党委政府在大会上郑重地提出:从2003年5月1日开始,在自治区全境禁牧。

     

        自治区党委、政府表示,禁牧,不是限制畜牧业;让牧羊人“下岗”,不是让羊断子绝孙。自治区给的出路是:舍饲养殖,变“放牧”为“圈养”——让羊从到草原上奔跑觅食变为在棚圈里“坐吃等食”。

     

        这无疑是畜牧业的一场革命:对羊来说,是换了一种“活法”;对人来说,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考验。陈建国的话是这样说的:“全面禁牧,对改善生态环境来说,是投资最少、见效最快的措施,是一场革命,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要随之改变。”

     

        2003年5月1日,宁夏如期禁牧了。总面积达8661平方公里、拥有七八百万亩草场的盐池县,竟然“迫不及待”地宣布在2002年11月1日提前禁牧,与之相邻的灵武市也决定在当年年底前禁牧。

     

    一个“禁”字好难写

     

        禁牧?有人说很有必要,有人想不通。习惯了放牧的农牧民,一时无法适应。私下议论的有,公开抵制的有,偷偷放牧的也有。禁牧与偷牧,在草原上博弈:白天人上班,晚上羊“上班”,偷牧者像贼一样难防。

     

        这可忙坏了禁牧区的县、乡、村干部,他们不但经常上门做思想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要加强巡查管护。各个禁牧区真的有人因偷牧受到处罚,也真的有人因监管不力受到通报批评,基层干部也为此耗去了大量精力。

     

        仅仅做到这些,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成功禁牧。为了让羊换一种“活法”,自治区从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很多扶持,各市县也在设立围栏、建设棚圈、饲草种植、饲料加工、打井打窖、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科技服务、养殖培训、繁育销售等环节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仅盐池一县就累计建设规模化养殖园区104个、标准化养殖温棚3万余座,这些措施很快解决了农牧民“不会养”、“养不了”、卖不好的问题。

     

        盐池县农牧民告诉记者:每养一只基础母羊,就能拿到100元补贴。而建一座标准圈棚,政府补贴4000元。正是这些扶持政策,调动了农牧民舍饲养殖的积极性。

     

        为了“写”好这个“禁”字,自治区和各市县几乎做到千方百计。但是,这个“禁”字确实很难写,如今,尽管绝大多数群众都接受了禁牧并且把禁牧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但仍有人认为自己不放牧就是吃亏,也仍有个别人瞅准机会就偷偷放牧。

     

    一个“禁”字出奇迹

     

        禁牧封育了,畜牧业会不会萎缩?农牧民不再放牧了,收入会不会大量减少?这是许多人担心的问题,宁夏禁牧10年给出了答案。

     

        让人惊喜的是,过去放牧时,饥肠辘辘的盐池滩羊每年只能产一羔,现在禁牧了,它们饱食终日、养尊处优,繁育能力也提升了:一般两年生3羔,个别的竟有一年生两羔的。这样的羊羔,出生仅一个月就能卖三四百元,而育肥羊每只则可以卖上千元的好价。一些育肥羊养殖户,每年四次出栏,每次就有几万元的纯收入。有人惊叹:羊肚子里有个小银行!

     

        让人欣喜的是,原来缺林少绿的宁夏大地,借助人工种植和自然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和荒漠化面积正逐年减少,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封育区内的林草盖度由10年前的30%增加到现在的50%以上。

     

        宁夏禁牧封育两三年,就已经看到了成效,禁牧10年,各方面的效益都显现出来了。

     

        禁牧前,盐池县草原平均每亩产草只有48公斤,现在则达到142公斤,全县的植被覆盖度则提高了35个百分点,95%的草场得以恢复,原来的260万亩明沙丘只剩下40万亩了。

     

        生态环境的改善,野生动物也感受到了。记者走了一路,到处都能听到禁牧区野生动物增加的好消息。

     

        大鸨、金雕、大雁、山鸡、马鹿、野猪等宁夏少见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贺兰山在封育10年后,岩羊迅速繁殖到15000只,现已成为世界岩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近年来,宁夏人普遍感到,曾经令人生畏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少了、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小了、能量也越来越低了。过去,宁夏人说风沙,常常谈虎色变。现在,风与沙分离了,每年有风的日子不少,扬沙的天气却不多。

     

    一个“禁”字未收笔

     

        在实地采访各地的禁牧封育后,自治区林业局的多名工作人员又在局机关的一间会议室里向记者畅谈了宁夏禁牧封育的成就和变化。

     

        曾在牧区大县海原当过县委书记的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王洪界,对禁牧封育有很深的感受。他说,宁夏全境禁牧封育,在全国先走了一步,既是战略性的思维,又是理性的选择,宁夏的林业工作者都感到自豪。宁夏的禁牧封育,在某些方面作出了一些牺牲,但它改善了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当地人民的贡献,而且是对全国、对全球的贡献。

     

        禁牧到何时为止?何时可以开禁?有些恢复较好的草场能否轮牧?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许多林业专家认为,现在谈论这些问题为时尚早,因为现在的生态环境还相当脆弱,一旦开禁,局面很难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有朝一日恢复放牧,也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合理的、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绝不能盲目行事。

     

        事实上,记者在山区采访时也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放牧的羊群,也深深感到,禁牧一旦松懈就会出现反弹。

     

        禁牧,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

     

        看来,这个“禁”字尚未写完,还不能收笔。(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