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点将台·老鲍谭古

    君子无怨

    鲍鹏山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22日   12 版)

        《论语》中四处五次提及伯夷、叔齐这对古今第一兄弟,并且还都是由孔子对他们做肯定的评价。有意思的是,有两则都是讲他们有无“怨”的问题,一则是回答子贡之问:这二位推掉国君之位,最后却不得好死,他们怨恨吗?孔子的回答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孔子答得直接,所以后世对此的理解亦毫无异议。还有一则是《论语·公冶长》,也是讲伯夷、叔齐,也是讲“怨”之与否,但是因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曲折,理解上就有了不同: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很多人都把“怨是用希”增字译成“(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就少了”。这样翻译当然可以,从古代汉语语言习惯上讲,也讲得通。但直接译为“怨恨因此就少了”其实更好——钱穆先生就是这样理解的。内心没有怨恨,没有对别人的不满,这是清洁自己的内心。而能保持内心的清洁与平静,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吗?

        现在人们讲健康,有一个理念是“排毒”,排出身体的毒固然很重要,其实,排出心理上、精神上的毒,更重要,而“无怨”,则是心理精神健康清洁的重要标志。

        所以,孔子虽然“恶不仁者”,还宣告仁者“能恶人”(《里仁》),但他还是要我们“人不知而不愠”。(《学而》)“劳而不怨。”(《里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要我们“克、伐、怨、欲”都要戒除。(《宪问》)

        这不是让我们放过他人,是让我们放过自己,为我们自己好。

        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把对别人缺点的怨恨聚集在自己的精神中,使之成为毒素,不仅不仁,还不智。

        但是,让我们生气怨恨的,真是别人的缺点吗?

        或者说,我们真的具有怨恨他人的道德优势吗?

        《论语·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切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行事,心里便会生出种种怨恨——

        原来,我们怨恨别人时,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道德期望落空,而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利益诉求落空!别人之所以招致我们的怨恨,并非是他们不能满足道德要求,而是不能满足我们的利益要求!当我们怨恨别人、指责别人时,我们并不那么高尚!

        怨恨常来自于受阻的利益,却伪装成来自不得伸张的道德。

        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怨恨情绪打扮得高尚起来?

        为什么我们要为心中的怨恨伪造一个道德的出身?

        因为,不把自己打扮成道德一方,就无埋怨他人的资本。

        这是自欺欺人,却往往是不自觉的,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当怨恨在意识的水面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它已经被打扮成“道德”了。

        所以,怨恨会导致道德的后果,但是,它的起因主要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无需讨伐人人都会有的对他人、对世界的“怨恨”,而必须思考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既无道德也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好在,夫子在《论语》里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夫子说:“茍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假如存心于仁,便没有厌恶他人的情绪了。即便他人有道德缺陷,对他的厌恶,也是立足于希望他变好,还是从爱出发。

        夫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要求自己严,期望别人宽,哪里还会有什么怨恨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