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1周年的日子,同时今年也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正式发表70周年。这次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文艺新时期的开始。在当时条件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积极鼓励、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用文化力量感召人民、引领前进方向,重新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促进民族的解放事业。《讲话》最初是针对文化领域中一个特殊部门即文艺界的有关问题有感而发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但是,由于当时处在特殊历史语境下,文艺在整个文化领域当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典范性甚至是先锋性,《讲话》中涉及的许多文艺观点,往往对整个文化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讲话》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经典文献。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开放、社会转型、文化重塑的特定历史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持续发展国家硬实力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要不断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价值内涵。因此,需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史为鉴、从原典中汲取力量,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坚持文化的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为党在执政条件下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人民性。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特征。延安时期,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文化的领导权、文化的方向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在《讲话》中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以及如何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中最核心的文艺方向问题,也就是整个文化的方向问题。此后,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文化工作者将共产党所尊奉的人民至上的价值观,通过小说、戏剧、诗歌等多种形式加以呈现,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尚,甚至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解放区文学”,为促进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新时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讲话》精神一致,党的十八大报告贯穿了人民本位、人民主体及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立场,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的首要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文化的人民性实质就是文化的方向问题。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定位。因此,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人民性。这就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民族性。民族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支撑。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新时期,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可见,民族性是党所遵循的文化观的基本属性。文化的民族性反映特定的民族精神、民族特性,表现特定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具有超越时代、阶级的内容和精神,与民族存亡共始终。文化的民族性经过长期积淀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文化为载体,体现中华民族世代相继、前后一贯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具有典型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实质就是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突出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坚持文化的民族性要求,既要弘扬中国五千年历史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又要不断地创造出体现民族文化活力和生机的新作品、新成果。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时代性。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时代的发展呼唤文化与时俱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定要坚持时代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随时代的变化而展现出来的特性,它体现特定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对旧时代、旧文化较强的超越性。文化之所以具有时代性,主要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阶段性,导致不同时代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文化的时代性要求生产或创造的文化不能是过时的、落后的,而是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是能够体现时代主题的现实文化。坚持文化的时代性实质就是正确面对古、今文化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坚持文化的时代性,关键是要弘扬以“自由、民主、科学”为核心内涵的价值理念和以改革进取、开放创新为基本内容的时代伦理精神;坚持文化的时代性,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坚持文化的时代性,就要弘扬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