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光明论坛

    大学语文不能被“边缘化”

    华 羽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17日   02 版)

        在科研界,理工科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已被讨论多年。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科研做得深入透彻,但要他们把自己的成果用母语表达出来,却是困难重重。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上,不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认为,语文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语文的目标是打好‘三个基础’:为提升综合素养,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一次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座谈会上,研究专家透露,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着主题混乱、功能不统一等问题,许多大学甚至已经取消或者根本就没有开过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正遭遇着被“边缘化”的尴尬。

        在功利化的社会心态下,大学生选大学语文课的也不多,高考之后,语文课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没什么上的必要了。而大学语文教学本身也是问题重重:地位边缘化,资源投入不足,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果不佳。

        实际上,学生们渐渐远离语文教育,大约从中学就开始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综合性,更需要长期积累,在考试时很难增分。一方面不太受重视,另一方面应对的手段就是大量做题,字词句的机械记忆、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的题海战术往往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本是陶冶性情、感悟思想的课程,可是在高考的挤压下,用死板的模式去限定理解,使这门课变得刻板、教条、无味。

        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此后,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高校日益增加,然而语文却始终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获得良好发展。这种现状与不重视文化的社会风气不无关联。

        大学语文应当兼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温儒敏说:“引导多读书,是大学语文的定位,也是这门课的基本功能。”提高语文素养,应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不能丧失对文字的应用能力、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这也是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多读经典作品,无疑是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手段。大学语文要恢复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与知识结构、阅读有相当大的关系,明白写作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会使大脑更清晰,更有深度和创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